第A08版:焦点新闻

传统“榫卯”方为“木道”

老木匠希望传统技艺有人传承

  上个世纪,木匠是很吃香的职业,各个村都活跃着木匠的身影,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找木匠来打制家具、农具,老木匠用传统的手艺创造了属于木匠的辉煌。随着社会和机械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产物替代了老技术、老手艺,传统木工手艺也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巨大冲击。但在河埒街道协民社区,64岁的潘晓明仍然热爱着这份传统手艺,四十多年来一直坚守着与木头的“情缘”。

  46年的木匠“情缘”

  潘晓明回忆说,家里以前是村里的木工“世家”,父亲当年是有名的木匠,父亲的师傅也是本事大、名气响。父亲还没有“出师”的时候,出去干活就在同行里是佼佼者,而父亲带出来的徒弟手艺也都相当好。从小耳濡目染,他就跟着看木匠干活儿,18岁时正式跟父亲学习木工手艺。潘晓明告诉记者,刚学做木工的时候,得先学用刨子刨木头,用锯子锯木头,别看刨木头、锯木头很简单,要把木头刨得光滑,把木头锯得平整,没有几个月苦练是做不到的。头几个月,几乎每天手都会磨起水泡,起了水泡还得继续练,常常磨出血来,经过几个月的“折磨”后,手上起了老茧,干起活来也就顺手了。潘晓明爱学、爱动脑筋,要做什么家具、看中什么样式,他都可以做出来,“看中谁家的家具,跟我说一声,我去一看回来就能做出一模一样的。”潘师傅对自己的手艺很有自信。

  24岁那年,他顶替母亲去了色织一厂工作,就在业余时间做木工活。上世纪90年代木工活做得最多。2006年企业转制后,他转行做过管道工、钳工,做过项目经理,退休前还干了三四年煎药师。潘师傅做过很多工种,每一样工作干得都很出色,还获过不少奖,“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专心做好”。但木工这个爱好始终没有放下过,“我除了上班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用来做木工了。老伴平时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我都不用操一点儿心,可以专心做我喜欢的木工活。”潘师傅说,多亏了老伴的大力支持,他才能四十多年醉心于此。

  从大家具到精巧件

  精美的工艺来自精准的手艺,精准的手艺还需精细的工具辅佐。潘晓明在大王基有间迷你的“工作室”,除了堆放了“老法头”的碗橱、桌椅等家具,还有不少木材和工具。“只有把一项项基本功练扎实,做起木匠才能得心应手。”潘晓明告诉记者,砍、刨、凿、锯……木工也是有十八般武艺的,因此光斧子、锯子、刨子、凿子、铲子和铁锤等工具就有三四十种。

  刚做木匠那会儿,潘晓明跟着父亲做传统的大件家具,后来打家具的人少了,他就在闲暇时思考怎么把椅子做得更精致,怎么把花架雕花设计得更美观。潘晓明自己钻研雕花纹样和技艺,椅背上雕刻的插着两枝花的复古花瓶,花架上镂空的如意样式花纹等等,都是他自己设计制作的。现在虽然年纪大了做不动大家具了,但还可以琢磨着做做小摆件。在健康路上的家中,潘师傅把近几年做的小摆件铺了一床展示给记者看,圆形、椭圆、正方形、长方形……形状各异的小几很是精致,还有笔架、小葫芦、蟾蜍、“不求人”等等各式把玩件。就拿一张高三四厘米、五厘米见方的小几来说,不要小看这一个摆件,花费的心思不比大件少,“这是整块木头雕刻而成的,每一处走势、棱角、曲线等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能做到这么精致相当考验功力。

  如今潘晓明仍然坚持每天跟木头打交道,设计、制图、刨平、划线、打眼、造型、打磨、上漆或蜡……小件需要两三天,大件则要五天甚至一个多礼拜才能完成。“你看这张小方几,桌脚和桌面是榫头拼接的,一点点敲上去,很吃功夫的。这张材质也好,是红木的,就刷了点清漆。”潘师傅介绍说,这些木制小件用的都是好木材,一般都是红木、酸枝、花梨木、榉木、紫檀等。这些木料也不是特意购买的,大多是旧家具上拆下来的废料,也有朋友送的。潘师傅乐于把这些有趣的小玩意儿分享给亲戚朋友,亲朋邻里也经常拿着材料来请他帮忙做做花架、小板凳等小家具,他分文不收。把自己的手艺分享给别人也是一种快乐,“看到他们喜欢,我也开心的”。潘师傅指着桌上一块粗具雏形的木块说,这是朋友拿来的木料,准备给他雕个蟾蜍。

  传统“榫卯”方为“木道”

  巷上街边有人在修凳子,一把锤子几颗钉子,“咚咚咚”敲打几下,坏了的桌椅就修好了。潘晓明每每看到这种场景,总是暗自叹气,作为一个坚守了46年传统技艺的老木匠,他向来认为有榫有卯方为“木道”,涂胶水、钉钉子的木器很快就会坏掉。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也是一代代老木匠们最希望传承下去的“道”。一套实木家具,如果是好木料,可以用上好多年,甚至传承几代人。真正的纯手工、全榫卯工艺家具没有一颗螺丝和铁钉,全靠木匠根据实木性质做出木榫头或者竹榫头,其契合程度是任何螺丝和铁钉都比不了的。榫卯,就是木匠和木工的区别了。

  潘晓明家的桌椅、衣柜、花架等等家具都是他亲手做的,不用铁钉不用螺丝,全用榫接。潘师傅指着他坐的椅子说,“这把木椅的接口全用榫卯连接,使劲晃动也不会松动”。年轻时候朋友结婚,潘晓明会送亲手做的家具当彩礼。朋友或者邻居谁家门窗、家具出了问题,都会喊他前来敲敲打打,潘师傅每次都很爽快地上门义务维修。“会修理家具的不多,乡里乡亲的,有需要我就帮帮。”

  希望传统技艺有人传承

  如今的木匠只需一把电钻,一个气枪,跟着师傅学上三个月便能上岗,干了一年装修的木匠也能当师傅带徒弟了。与机械化生产相比,传统木匠显得低效很多,学习传统木匠手艺需要三四年才能出师。要想全面掌握木匠手艺,还需要靠实践慢慢积累摸索,没有耐心和恒心是学不成的。此外,还要有点天赋、眼力和心力,还得吃得了苦。

  “那时候我们家的手艺在当地是有名气的,家家户户盖新房、做家具时都会找我们。”潘晓明说,“我打出来的家具就像艺术品一样,摆在别人家里,我觉得很自豪。”但让潘晓明担忧的是,如今会传统木工手艺的人越来越少,青黄不接、后继无人,“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希望我这一代人不会成为最后一代木匠。”

  遗憾的是,潘晓明周围没有人做木工,他也曾动员过身边的邻居或朋友来跟他学做木工活,“我给你们材料跟着学,我做一个礼拜,你们做一个月;我做一天,你们做一个礼拜。”但他们不是没兴趣,就是坚持不了几天。2016年曾经有位大学生想跟他学习手艺,他很高兴。但是那段时间正好大王基在进行老新村改造,路面被挖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不方便出入,等到路面铺好了,这个“徒弟”却不了了之。潘晓明说,“有人愿意来学我很欢迎,我不会藏私,我愿意倾囊相授。”他希望最好能有年轻人来学习,这样不仅能将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还能不断革新,让传统木工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

  (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