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天下

那些陈规陋习该改改了!

——来自部分农村地区移风易俗的调查

  在农村,婚丧嫁娶是常见的事。谁家办得场面大、谁家收的礼金多、谁家的子女能主事,也一直是农民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农村里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一度愈演愈烈,让很多农民群众背上了不堪重负的人情债、金钱债。近日,记者深入部分农村地区,专题调研农村移风易俗的有关情况,实地了解广大农民群众对红白喜事是怎么想、怎么办的。

  “乡村爱情”真的难松绑吗?

  长久以来,男方上门提亲,约定俗成要带着聘礼。如今,双方家庭坐在一起谈婚论嫁,彩礼依然是顶要紧的事情。

  河南新乡县翟坡镇朝阳社区村民杨素芬说,上世纪50年代,爷爷娶奶奶,用了半斗米。可是现在,儿子娶媳妇,差不多要花掉父母大半辈子的积蓄。还有老人说,30年前,农村人嫁闺女,一般要“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有时还希望男方家庭想办法给闺女办一个城镇户口。30年过去了,“三金”变成了“三子”,即票子、车子、房子,并且有些女方家庭要求,房子一定要买在城里。

  “养女就像建银行,养儿就像闹饥荒。”谈及近年来屡屡曝光的“天价彩礼”,河南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村民杨振荣念了这句顺口溜。他说:“结婚太疯狂,要车又要房。不给还不行,轻则影响以后小夫妻俩的感情、两家人的关系,重则当场翻脸不认人,连婚都结不成。”

  因为彩礼,有的“乡村爱情”似乎不再那么美好。基于此,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全面倡导移风易俗,通过宣传教育、限额规定等一系列办法,引导农民群众“为爱减负”。“我们出台规定,农村结婚彩礼一般不超过2万元。这其实是给了百姓一个台阶,既不伤面子,也高高兴兴操办了婚事。大多数人是非常赞同的。” 新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伟说。

  邢玉兰,是江西南昌西湖区桃花镇观洲村的农民,最近她女儿的婚事提上了日程。“闺女总是说,只要两个人感情好,彩礼多少无所谓,不要都行。可我始终觉得这样不合适,会遭村里人笑话。”邢玉兰说。为此,她经常向丈夫抱怨,可得到的回复是:“只要闺女愿意,别为了彩礼闹得不愉快,要多了彩礼,反而让人笑话。”

  一个是“要少了会遭笑话”,一个是“多要了会被笑话”。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看来,这本质上就是一个“脸面”问题。

  “厚葬”问题为何难扭转?

  在一些人看来,相比于赡养老人,老人去世后的安葬须格外重视。在一些农村地区,纸人、纸马、纸彩电、纸家具都已过时,祭祀时烧“豪宅”“豪车”,甚至纸做的手机、平板电脑也屡见不鲜。有些人还专门请戏班子唱戏、乐队演奏或剧团演出,一天下来,少则五六千元,多则一万五六千元。

  花费最多的是买墓穴。在一些地方,根据公墓位置的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一个普通合葬墓售价为3万至6万元,豪华高档墓地的价格高达几十万元,并且可以根据个人要求来修建。

  面对如此高额的“白色消费”,很多采访对象坦言“负担不起”,即便如此,也要打肿脸充胖子。记者采访了解到,厚葬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感情因素,其中一些人是虚荣心作祟,讲排场、争面子,还有一些人是从众心理,不愿留骂名。

  人情债面前,谁受益了?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词——躲年,意思是逢年过节时,为了躲避家乡亲戚朋友的各种人情往来,比如结婚、买房、拜年,选择不回家,否则在外辛辛苦苦务工一年,过一个年,人情负担可能会掏空半个腰包。“宁荒一年田,不丢人情场”,硬着头皮还得去,甚至为了人情,不惜把自己的养老保险金当随礼钱送出去。

  “要钱要得急,做个四十七——有个朋友,四十七岁生日也要摆宴席,光他一户人家,我一年就去了三次!” 湖南省华容县治河渡镇紫南村党总支书记徐绍文对前些年赶人情的“盛况”印象深刻。

  人情风越刮越盛,人情债越积越多,一些人认为原来送出去的礼金太多,遇事不操办自己会吃亏,于是就刻意借各种喜事收礼。在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炎峰看来,农村地区的礼尚往来更频繁了,人际关系却未必更亲近。

  “办一个酒席,劳心费力,算算账,自己也留不了多少钱!”华容县治河渡镇紫南村村民胡正跃深有同感:“买菜要钱、厨师要钱,一桌菜钱就要四五百块;买烟还不能太差,酒席办得不好,还要被人笑话!”

  在人情债面前,每个家庭都成了输家。

  怎样才是真正“有面子”?

  许多陈规陋习、不良风俗,既然问题出在“面子”上,那就在“面子”上做工作。“我们经常邀请村里有声望的老党员、老教师参加,对村民婚丧嫁娶、赡养老人、邻里相处等方面进行评议。一个村就这么大,村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谁想自家办的喜事儿被公开批评呢?面子上多过不去啊!”江西南昌西湖区桃花镇观洲村村支书杨南京说,这样坚持下来,推进移风易俗就好开展了。

  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但没有对传统中的陈规陋习的淘汰,就没有进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已经认识到,推进移风易俗,眼下看,每家都是受益者;长远看,子孙们更是受益者。

  那些陈规陋习真该改改了,早改早好。(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