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就诊时拍了片子,不同医生读片后却给出不同的诊断?这种现象成为不少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烦心事。为了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他们往往辗转多家医院,给身体和心理造成额外负担。记者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了解到,面对患者的困惑与需求,如今专业的影像学医生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影像科门诊量越来越大。
患者“白挨一刀” 不同说法让人无所适从
43岁的市民张先生在一次体检中发现右肺上叶前段有个结节,看了几家医院都说法不一,有医生建议随访即可,有医生认为需要手术切除。这让张先生十分焦虑,还特地跑到南京、上海的大医院求医咨询。期间,张先生曾来到江大附院影像科门诊就诊,该院普放、CT室副主任贺锋看过片子后,考虑结节属于良性,建议随访,并为他详细解读影像检查结果,安抚焦虑情绪。
但是,张先生为了消除后顾之忧,后来依然去上海一家医院做了手术。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了贺锋的判断,结节是良性的,为此张先生专门来到江大附院,表示自己过于多虑,白挨了一刀。记者了解到,张先生这样的境遇并非孤例。贺锋介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体检项目的完善,面临张先生类似窘境的患者不在少数。不同影像学医生给出了不同诊断,到底该听谁的?这让不少患者不得不带着影像资料到处跑,只为寻求一个准确的答案。其实,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医院,早就有专门的影像诊断门诊,直接“面对面”服务患者。近两年江大附院也开出专业的影像科门诊,患者在临床检查后如对结果存有疑虑,可直接求助于影像科医生,明确病变性质,打消心中疑虑。
面对“疑难病症” 影像诊断需要权威平台
据了解,在江大附院影像科门诊,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多的时候门诊量一天就有近30人次。“患者对专业影像学诊断的需求越来越大。”贺锋介绍,以往影像科医生是“藏”在科室里读读片子、写写报告,给人的感觉是“幕后英雄”,而现在面对患者更高的需求,他们逐渐走出科室,站在台前,进一步和临床医生及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这对于提高治疗准确性、改善医患关系非常重要。
在临床中,好的影像科医生就像长了一双“火眼金睛”,透过复杂的片子能从中明辨疑病,深入浅出地把病情给患者分析明白。以肿瘤为例,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而这一关键的前提是早期发现,明确病变性质。但是囿于技术、沟通等原因,影像诊断常常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影像科门诊这样一个权威、良好的平台和规范的门诊机制。
贺锋表示,借助江大附院肿瘤多学科诊治的技术优势,目前,科室在肿瘤疑难病例的早期诊断、诊治过程中的疗效评估、指导临床精准治疗等方面日臻完善,能够较好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晚报记者 逯恒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