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永跃 文 |
宜兴南接浙皖,东临太湖,西连常州,北牵无锡。千百年来,其地既以特殊的地理要冲,扼南京而阻余杭,拒苏沪而制江北。其又以浙江天目山脉绵延以成其西南屏障,以太湖险要环绕东北。其东进,可入苏州至上海;其南行,可入浙江而至赣闽;其西走,则至皖南抵金陵;其北上抵长江,上可连川蜀、下可越五洲四海。宜兴虽为江南小城,然其有天然所成之区位优势,传承不绝的人文传统。荆溪、阳羡、义兴、宜兴,就是这方地域曾经和现在的名字。
荆溪之由来
宜兴本名荆溪。
荆溪本为水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言:“荆溪,在城南。其在城西者曰西溪,在城东者曰东溪,凡广德、溧阳、金坛并县西诸山涧水,俱流汇于西溪,乃贯城绕郭为东溪以下太湖。旧志:荆溪上承百渎,兼受数郡之水是也。宋泰始二年吴喜逼义兴,渡水攻其城克之。今谓之东九里河、西九里河,河流甚长,土人以九里计,因名。《水利考》:‘宜兴为溪者九,而荆溪为诸水之汇。’今自县东分二流,其一北达常州为漕河,溧阳运船俱由此出;其一东达太湖,谓之泻溪。本名东舍,讹曰泻。一名蒙溪。春时两岸多藤花,照映水中,因名罨画溪,又名五云溪。志云:东舍溪在县东南三十六里,荆溪下流也。祝氏云:‘汉志注:中江出芜湖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即荆溪矣。'盖溪上承诸川委流,下注震泽达松江以入大海,江以南大川也。又有荆溪,发源荆南山,合众流而南出云。洑溪,在县东南五里。源出君山,北入荆溪。又竹溪,在县东南三十六里。源出垂脚岭,东北入太湖。”
所谓世事有更替,山川不可移。顾祖禹先生关于荆溪的记录与今与古大致不差,其既于清初时著成此书,又是无锡人,故而当以此溪为地理标志,得荆溪的本意及源头。
魏晋时宜兴人周处于其《风土记》云:“阳羡本名荆溪。汉永建四年分会稽郡置吴郡,以阳羡属焉。”
宋朝乐史在其《太平寰宇记》中言:“荆溪在县南二十步。汉志云:‘中江首受芜湖,东至阳羡入海。’即此溪。刘穆之云:‘船从义兴通江至芜湖,分水北溢为丹阳湖,东北为洮湖,又东入震泽。’”
秦以前地名,多以山川为记,宜兴人周处所言,阳羡前之荆溪之名,以城前溪水之名为城之名大致可信。荆溪之谓即顾祖禹先生所说:“或以为发源荆南山,合众流而南出。”
阳羡之名
由荆溪转为阳羡者,此为宜兴城名变更的第二次。而阳羡正式见诸史料者,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第二》:“孙权字仲谋。兄(孙)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举孝廉,州举茂才,行奉校尉。汉(廷)以策远修职贡,遣使者刘琬加锡命。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寿,尔试识之。’”
魏晋南北朝南陈学者顾野王在其所著《舆地志》中,对此有着较为全面的记载,阳羡:吴越之间,谓荆为楚。秦以子楚改为阳羡。其地本名小震居,在荆溪之北,故云阳羡。
秦时以子楚改为阳羡,此子楚即秦庄襄王,本名异人,楚国华阳夫人认作己子,改名楚,一作子楚,即秦始皇父。
而唐朝杜佑在其所撰《通典》中,则如此详述:义兴,汉阳羡县故城在南。晋以周玘行义讨石冰,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之北乡为义兴郡,以表玘功。隋平陈,废郡为义兴县。有太湖、滆湖、洮湖、荆溪,周处斩蛟于此,有君山、章山、国山。
《太平寰宇记》言:“宜兴县本秦阳羡县,周处《风土记》:本名荆溪。汉永建四年分会稽郡置吴郡,以阳羡属焉。”宝鼎元年又分吴郡置吴兴郡,县亦属焉。晋永兴元年,惠帝以土人周玘举义兵,平妖贼石冰,欲纪其功,遂分吴兴郡西境及丹阳之东界,以阳羡、临津、国山、义乡、永世、平陵等六县为义兴郡,属扬州。宋明帝泰始四年属南徐州。齐永明二年又属扬州,寻复属南徐州。隋平陈,废义兴郡,改阳羡为义兴县,省国山、临津、义乡三县入义兴,属常州。隋末,陷入贼。唐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废国山、义乡两县,于义兴置鹅州;七年,改鹅州为南兴州,又置阳羡、临津两县;八年废州及阳羡、临津两县,以义兴属常州。皇朝改为宜兴县。阳羡古城,在今县南。一名虾虎城。”
《舆地纪胜》云:“城前临荆溪,后阻河,左右俱堑。有濠,周一里九十步。”今天的宜兴城即在其旧址之上。
由秦置阳羡及晋改义兴前,阳羡之名约定俗成。而其寓义是何呢?若以南朝顾野王说法“阳羡,吴越之间,谓荆为楚。秦以子楚改为阳羡。其地本名小震居,在荆溪之北,故云阳羡。”若以地理分界言,其不谓没有道理,其与荆楚之界,又与秦襄王字讳。但其说服力似乎不强。而取宜兴城特定的地理地貌谓之阳羡,或最近情理。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羡者,多也。而宜兴城地处荆溪之北故为阳,而城南及周溪河纷流,东又近临太湖,水多则为宜兴城特点。阳羡之名,正点明了这个特点。
阳羡、义兴和宜兴的流变
魏晋之际,篡位频频。先是曹魏篡汉,后是司马氏篡魏,再至刘宋篡晋,萧齐篡刘宋,萧梁篡萧齐,陈代萧齐。政权动荡不安,遂带来社会的不安定。
史载,太安初年(公元301年),妖贼张昌、丘沈等聚众于江夏(今武汉),百姓从之者如归。晋惠帝司马衷派监军华宏讨伐,不料败阵于障山。张昌等益盛,杀平南将军羊伊和镇南大将军、新野王司马歆等,并覆灭其军。张昌别率部将封云攻打徐州,石冰攻打扬州,扬州刺史陈敏弱不敌贼兵而出逃,石冰遂据有扬州。晋时除三害的忠正名将周处之子周玘,密欲讨伐石冰,并秘密与前南平内史王矩联系,共推吴兴(今湖州)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军事,以此号召江东人士起义兵,斩石冰所置吴兴太守区山及诸长史。石冰派遣其将羌毒领数万人拒周玘,周玘临阵斩敌将羌毒。其时晋室右将军陈敏自广陵率众助周玘,斩石冰别部将赵驡于芜湖,后又与玘俱前攻石冰于建康(今南京)。石冰北走投封云,封云的司马张统斩云、冰以降晋室,徐州扬州遂平定。周玘见大局已定,遂散众还家。
稍后,晋室将军陈敏乘八王之乱造反于扬州,并封周玘为安丰(今寿县境内)太守,加四品将军。周玘称疾病不行,秘密派遣使者告诉镇东将军刘准,令其发兵临长江,自己为内应,剪发为信号。其时刘准在寿春(今寿县),便派督护衡彦率兵奔扬州。其时叛将陈敏弟陈昶为广武将军、溧阳内史,以吴兴钱广为司马。周玘秘劝钱广杀陈昶。自己则与顾荣、甘卓以兵攻打陈敏,其众溃奔,陈敏单枪匹马北逃,在江乘(今句容北)界被擒获,斩之建康,夷灭共三族。东海王司马越闻周玘名,召用为参军。晋室颁诏书补封尚书郎、散骑郎,但周玘并未受命。元帝司马睿初镇江左,以周玘为仓曹属。
起先,在讨伐叛将陈敏时,吴兴人钱璯也起义兵讨伐陈敏,东海王司马越命为建武将军,使率其属会于京都。钱璯至广陵,闻刘聪进逼洛阳,畏懦不敢前进。晋帝促以军期而至,钱璯乃谋反。其时王敦被征拜为尚书,当应征与钱璯俱往西。钱璯阴谋欲杀王敦,并藉此举事。王敦闻之遂奔告晋帝。钱璯遂杀度支校尉陈丰,焚烧官邸楼阁,自封号为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并劫持吴孙皓之孙充,立为吴王,既而又杀之。钱璯寇犯周玘所在阳羡县。晋帝派遣将军郭逸、都尉宋典等讨伐,但以兵少而不敢向前。周玘复率合乡里义众,与郭逸部属共同前进讨伐钱璯,并将其斩首,传于建康。
周玘三定江南,开复王略,晋元帝司马睿嘉奖其功勋,以其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并封乌程(今长兴)县侯。吴兴寇乱之后,百姓饥馑,盗贼公行。周玘甚有威惠,百姓敬爱之。期年之间,境内宁谧,晋帝以周玘频兴义兵,勋诚并茂,乃以阳羡及长城之西乡、丹阳之永世别为义兴郡,以彰其功。
晋亡以至赵宋,义兴一直为宜兴之称谓。宋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光义当国,因避讳而改义兴为宜兴。元朝元贞初年(公元1295年)为宜兴州。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7年),被张士诚所据,十七年归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复称宜兴。
◆结论
纵观宜兴地名流变,始终随历史的升降而衍变。其先为荆溪,是为故城依荆溪水而建,而荆溪之称则源自荆南山。荆南山,即今天宜兴的铜官山。顾祖禹先生《读史方舆纪要》说:“君山:在县南三十里,旧名荆南山,以在荆溪南也。高二百三十仞,周八十五里。山岭有池,岩洞绝胜。一名铜官山。志云:山之西峰曰敷金岭,一名小心山。又西南曰横山,亦名大芦岭,即君山西麓也。其东麓为静乐山。南麓曰芙蓉山。北麓曰南岳。吴孙皓封国山禅于此,取汉武移衡山于潜霍之义,谓之南岳山,在今县西南二十里。”
秦变荆溪而置阳羡,有避讳荆楚争斗之意,也因城置水北,且城周遭多水,故取其意,而称阳羡。
而魏晋时改阳羡为义兴,实为表彰周玘三定江南,开复王略。而至北宋,避讳太宗赵光义之名而成为宜兴,以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