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洛社中心小学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通过省级中期评估并获优秀。据校长李勤介绍,“儿童具身学习的设计与实施”项目强调学生身心一体的全感官学习。多年来,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师梯队和学生培养多方面进行探索,“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勇立潮头,领军课改”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科研驱动
乡镇小学获奖无数
围绕对“现代生活教育”的探索,洛社中心小学针对多项课题进行研究,其间获奖无数。李勤向记者介绍,学校先后承担教育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及立项课题10项,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培育项目等3项,出版研究专著15部。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江苏省教育科学精品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实践类优秀成果奖2个,无锡市精品课题特等奖、一等奖6项。
“秉承‘随化至贤’的校训,聚焦‘天地人和四要素’,我们致力于‘尚贤教师’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成为身心舒展、精神明亮、智慧颖悟、人格站立的‘尚贤少年’。”李勤告诉记者,学校现在拥有江苏省特级教师2名,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名师工作室导师3人次,市、区级骨干教师70余名,骨干教师比例接近40%。“以不老青春点亮烂漫童年”,这是洛社中心小学独有的精神特质,学校所采取的“双培养”制度除了强调学生的培养,还有对教师梯队建设的严格要求。
师资建设
这里被誉为“教师进修学校”
跟岗学习在洛社中心小学是很常见的场景,“我们接待过来自广州、山东、内蒙等地的校长和教师,他们都想看学校老师日常教学备课的样子。”李勤笑言。据她介绍,学校教师梯队建设井然有序,青年教师培养优势很明显,近年校内各学科的青年教师赛课或基本功比赛获省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5人次,市区级一、二等奖70余人次。
在这所“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组的5位成员都曾获得区级以上的荣誉。这支“精英团队”中最早进校的孙庆老师,自1996年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起,他便扎根在课程中。孙庆说:“当时新老师进来后会进行师徒结对,师父会对自己的徒弟进行教学上的全方位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磨课,让他们对教学‘上瘾’,这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
学校提出具身学习后,信息技术组也在不断探索。“我们为学生创设参与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感官认知和体验所学事物。”孙庆说。在《家居安防》课堂上,钱志坚老师就在教室中搭建了一个家的环境,从火灾探测到燃气泄漏再到入侵防护,尽量接近生活实际。通过创造体验情境,让学生去行动、去听、去看、去想象、去思考。
具身学习
学生在这里身心舒展
从“具身课堂”走向校内外更广阔的生活,具身学习的外延不断拓展,学生也在各类具身活动中不断成长。自2013年洛社中心小学“小龙人”志愿服务社团成立以来,通过敬老院服务、街头爱心义卖、擦拭公交站牌等校外活动,“小红马甲们”奉献爱心的同时也体验了快乐。
朱昊铭是校志愿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家委会举办的各项实践中也有他的身影。“我上次参加家委会活动做了灯,现在那盏灯还在我床头亮着,感觉很自豪。这类实践活动也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前不久,四(10)班的家委会联系到了马山牛奶公司,让学生有机会去奶牛场参观学习。奶牛公司现代化的设施在养殖、防疫、卫生、挤奶等各环节起到了重要作用,学生切身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作为古运河畔的一所百年老校,自去年起,洛小将“小龙人”古运河文明探究行动作为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在学校教师和家委会的带领下,探究小队展开一系列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探究运河文明,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历史意识和民族智慧,让他们传承古运河文明聚集的中华文化底气与志气。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