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焦点新闻

为南来北往的火车把“方向”

他,“扳道”25年从没出过错

  老蒋在户外的人工道岔进行扳道

  27日上午8点,无锡南站程控电话响起,是信号员传来的列车进入信息。接收指令后,蒋盛长一手指着计划单,一手在驼峰控制台上操作:转动道岔,反复确认三遍无误后,按下了信号灯。随后,他拿起对讲机说:“5490进路准备妥当,列车可以进入!”对讲机里传来列车司机的回复:确认,收到!不久,一列编号为5490的列车驶入,顺利进入了指定的轨道。

  位于兴源北路的无锡南站是无锡最大的货运站,担负着列车的解体、编组、装卸以及列车到发和会车等工作,每天平均有2220吨的货物从这里发送。53岁的老蒋是锡城最“高龄”的驼峰扳道长,负责为进进出出的列车指方向、发信号,而这套连贯动作已重复25年。和他一样的驼峰扳道长,目前无锡市区仅剩4人。

  靠一个控制台

  操纵12条股道

  对不少人来说,驼峰扳道工这个岗位比较陌生。和汽车不同,火车没有方向盘,火车行驶通过道岔变换实现转向,因此道岔相当于火车的“方向盘”,每组道岔就相当于一个岔路口,而想要转轨变道全靠扳道员。通俗来说,他们把着火车的“方向盘”,在列车的编组和行进中作用非常关键。

  来到无锡南站京沪铁路轨道旁的一幢三层小楼房,驼峰扳道作业间就在顶楼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间。这个简易办公室有1张桌子、一张椅子、一个装有程控电话的铁皮柜,以及最核心设备——一台驼峰控制台。坐在驼峰控制台前,前方的大半面墙是玻璃窗户,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火车穿行或是停靠。桌上放着当天作业计划单、两台对讲机、一副老花眼镜、一个放大镜、一个望远镜和一个茶杯,这就是老蒋上岗的所有“家当”。

  老蒋操纵的作业区是无锡南站铁路咽喉处,驼峰控制台相当于一个“指挥中心”,掌管着12条股道,上面有15副道岔和35组信号灯。每天,来自全国各地运送各种货物的列车都会驶入这里,再根据不同货物的目的地重新给车厢编组成列。老蒋则配合信号员、调度员、计划员等多部门共同完成列车的编组。

  这个不大的驼峰控制台乍一看,界面已经磨损得十分严重,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老蒋自豪地告诉记者,驼峰控制台是1978年启用,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别看它现在是‘老古董’,在当时主要依靠人工扳道的年代算得上‘高科技’设备,那时除了上海站和南京站,中间站算无锡最早启用。”常年和这个作业平面打交道,对于老蒋来说,这张“图”早已植入脑海,每条股道上有多少道岔、多少信号灯他闭着眼睛也能说得上来。

  25年从未出过

  任何差错

  “叮铃铃……”,话音未落,这时急促的电话铃响起,老蒋拿起了泛黄的座机听筒,站段区长的指令传来:增加两钩!“又来活了,临时增加计划!”老蒋的表情严肃起来,通过电话和对讲机联络了多个部门,立即投入新的任务。原来,一列通往无锡西站方向的货车上,有两节车厢的货物是要运送到无锡北站,需要对列车重新编组。老蒋手上转动道岔,目光敏锐地观察着窗外,还不时拿起手边的望远镜观测列车状态。

  “扳道员的工作程序并不复杂,却承载着千钧责任。”老蒋说,一趟货车有60多节车厢,车厢的目的地不同,可能有七八个方向,要做好这项工作可得费一番功夫,每次作业都要集中精力。要是扳错道了,火车也就开错了方向,轻则导致列车错进股道,影响列车的编组或运行;重则造成机车脱轨、挤压道岔,甚至发生机车碰撞等事故,因此绝不允许出丝毫差错。“我们行内有一句话: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深知“掌舵人”责任重大,不容一丝马虎,老蒋只要到了岗位上,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打起十二分精神。夜班期间有时也会犯困,他就用冷水冲把脸给自己提神。

  在给列车“掌舵”的同时,老蒋还要“一心多用”,既要负责操纵作业平台,还要不时接收来自程控电话和对讲机的信息,又要观察窗外的列车通行情况。如何做到稳中不乱?老蒋说,这就要分清缓急轻重,一般来说,为火车指路安全是最重要的,在确保指路安全的前提下再接收各种信息。当然,这也得益于25年的熟能生巧和那股认真劲儿,让他在百忙之中也能应对自如。25年来坚守这个岗位,他从来没有出过一次错误。

  无锡市区

  仅有4人仍在坚守

  老蒋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1984年,他初中毕业后通过社会招工进入铁路系统。起初是在南站当调车员,为火车车厢、车头重新分解与编组连挂,一干就是十年。1994年,老蒋转岗为驼峰扳道长,从为火车“穿针引线”变成“把控方向”。最初的驼峰扳道长不是像现在这样在车间里操作,当时还保留着不少人工扳道,老蒋的办公地点是在户外的轨道上,这又是怎样的工作场景呢?

  当天老蒋冒雨走到户外轨道的人工道岔,向记者演示了一遍:他从口袋掏出钥匙打开锁,弯下腰拔出人工道岔的插销,半蹲下身扎起马步,两手握住长长的拖柄,横向用力一拉,眼看着尖轨从左往右平行移动,再慢慢贴合,道岔就算是成功扳动了,也为列车开通了新的前进方向。老蒋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铁路货运最繁忙的年代,作为无锡地区最大的货运枢纽,每天有几十趟从全国各地开来的货车集中到这里,车站一天的饱和运量达到1000多个车厢,一天扳下来肩膀手臂酸痛。户外人工作业,高温、严寒、大雪、暴雨是他们最怕遇到的天气,“以前轨道下面铺着枕木,枕木上涂有沥青,遇上高温天,轨道上就像火烤一样,戴着手套也难免烫伤。下雪天也很艰苦,必须冒着严寒驻守在道岔旁铲雪,否则结冰造成道岔扳不动就麻烦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目前市区仅无锡南站还保留着驼峰控制台。由于铁路上一直都有火车通行,驼峰扳道运转车间得确保24小时不离人。现在车间共有4个人轮岗,最年长的53岁,最年轻的40多岁,他们也是无锡市区坚守在这种岗位上的仅有的4个人,其中两人是老蒋的徒弟。“扳道这个活看似简单,但精神压力大又磨人,每天周而复始,很多人不愿意来。”老蒋感叹,等到他们这一辈退休,这个岗位或许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见证中国铁路巨变

  与铁轨相伴了35个春秋,老蒋迎来送往了无数列车,“阅轨无数”的他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巨变。“刚工作那会儿,运行的都是烧煤的蒸汽火车,气势磅礴但速度不快,后来变成了内燃机车。以前轨道的路基软,列车运行速度慢,现在钢轨无缝对接,经过一次次的提速,一些普速列车时速也提高到150公里/小时。”

  与此同时,随着铁路设备发展的日新月异,电气化、微机控制等高科技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智能化已是铁路发展的趋势,很多铁路老工种被机器代替。过去,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环节完全是人工作业。近年来,不少铁路人工道岔已经被电动道岔替代,操作人员只要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能改变道岔方向,不仅更加精准了,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作为无锡站最“高龄”的驼峰扳道长,老蒋把自己的半生奉献给铁路事业。虽然每天都在和火车打交道,但这位“老铁路人”却很少乘坐火车,由于岗位上走不开,他平时基本没时间外出,甚至想不起上次乘坐火车是哪年的事了。如今,高铁网络遍布大江南北,高铁动车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老蒋想等到退休有空闲的时候坐着高铁到处去转转,看看铁路发展的成果和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站就去重庆,坐着高铁去山城,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晚报记者 蔡佳/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