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歌 文 |
历史进行到两宋之交的危难时期,无锡出了一位星辰般的人物,他就是南宋第一位宰相李纲,政和二年(1112)的无锡进士。
李纲祖籍福建邵武。后来李纲祖父从福建来到江南,把家落在无锡。李纲祖辈和父辈时官做得不算显赫,住在锡东的胶山脚下,李纲少年时就在胶山寺读书,后来才搬到源出惠山的梁溪河旁。
李纲自号梁溪居士、梁溪病叟,时人则称他梁溪先生,他始终是自认无锡人的。宣和元年(1119),李纲因为水灾问题上疏得罪了朝廷,被下放到福建沙县当监税官。地僻路远,李绅想念家乡无锡,和陶渊明归田园诗韵写了6首诗,在小序中李纲写道:“余家梁溪旁,有田园可归。方谋筑室惠山下,娱意泉石,忘怀世味,谪官羁束,未获遂心。因读陶渊明归田园诗,嘉其辞旨平淡高远,次韵和之,以寓意焉。”
在第一首诗中,李纲几乎罗列了他所熟悉的所有梁溪河及惠山的景物:“我家梁溪傍,门对九龙山。山中有幽趣,游息可忘年。陆子泉最甘,次之即龙渊。馀波作梁溪,可溉万顷田。公垂读书堂,古屋尚数间。我欲隐山下,诛茅占其前。疏泉凿池沼,植竹来云烟。纵目望震泽,策杖登山巅。神游八极表,心迹两超然。更结莲社侣,远追竹林贤。”他说陆子泉水那么甘甜,龙渊泉也不错,唐相李绅的读书堂还在,很想在惠山下搭几间草房,隐居林泉,登山望湖,泛舟梁溪,超然物外,如竹林七贤那样潇洒。
李纲终于得以遂愿。宣和二年十月,朝廷批准李纲回到无锡,修缮了梁溪河旁的宅院,终于可以开窗看见惠山,出门就是梁溪了。这一住就住了三年多。宣和三年他父亲去世,李纲将先逝的母亲与父亲合葬于惠山之北的湛岘山麓,按制为父母丁忧守孝三年。他在墓地周围种植了万株松柏,留给惠山之北一个大松坡。建炎年间(1127—1130),朝廷批准李纲的奏请,将胶山寺改为祭祀李纲父母的“崇亲报德禅院”。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胶山寺附近还建有李纲祠。明代无锡人安国之子重修该祠时,前礼部尚书邵宝专门写了《胶山重建宋丞相李忠定公祠堂碑记》。邵宝说:李公在无锡学习并走上仕途,虽然逝世于福建,却始终自称梁溪,亦以梁溪命名自己文集,李公显然是我们无锡老乡。据称胶山附近曾有李纲所建的“李公桥”,还有李姓聚居村落,村民认为他们是李纲的后代。
有人说李纲是出生在华亭,邵宝则认为出生在无锡。邵宝说:“梁溪先生……唯公闽宗,锡产受灵。”认定李纲祖籍福建,生在无锡而受到灵山秀水的滋养。李纲去世后,儿子们整理了他的文稿一百八十卷,定名为《梁溪全集》,后又以《梁溪先生文集》传世。这个流传于今的书名一定深慰李纲之心。
李纲为两宋朝廷工作30多年,经历了七上六下的波折。三任皇帝都承认他的忠诚,但却都在短暂用他之后就罢贬他、放逐他。
宣和五年,宋金联手灭了辽国,随后就因利益冲突而摩擦不断,北宋不但没能如约收回心心念念的燕云十六州,反而在宣和七年招致金国的大肆进攻。宋徽宗赵佶惊恐不已,下了罪己诏,只想跑到东南去避敌锋芒,此前已经委任太子为开封牧,意在让太子对敌守国。
李纲割破左臂,用笔蘸着鲜血写了上疏:“皇太子监国,典礼之常也。今大敌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间,犹守常礼可乎?名分不正而当大权,何以号召天下,期成功于万一哉?若假皇太子以位号,使为陛下守宗社,收将士心,以死捍敌,天下可保。”宋徽宗读了李纲的上疏,才下了禅位的决心。
新皇帝赵桓对李纲不错,听了李纲纵论军事形势,提拔他为兵部侍郎,后又加尚书右丞、东京留守。靖康元年一月,金军兵临东京。据赵桓自己说,只做了十四天皇帝,金军就抵达黄河了。皇帝数次打算逃离东京,李刚数次阻止他。
东京保卫战时,李纲亲自在城头督战,金军数次进攻都被挡在城下。但赵桓却偷偷地签订了和约,官府搜刮全城财富,献给金军。金军撤退后,五月,李纲就被外派去督师西北救援太原,八月被召回,九月太原城破,李纲先被降为知扬州,再被闲置,后贬职安置江西建昌军。安置这个词的意思,大体就是降职到某个级别下放某个地方监视居住。
这一年金军对大宋的进攻没有停息过,黄河两岸有更多的城池落入金国之手。年底,金军大规模攻击东京。危难中赵桓想起了李纲,急诏他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李纲走到湖南,又接到要他带兵勤王的急诏。但军队还在江南,开封已经失守,演绎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靖康之耻”。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商丘)奉元祐皇后诏书即皇帝位。赵构收拾了北宋崩盘破碎的烂摊子,让大宋皇朝延续了152年。相比赵桓,赵构更有心机和魄力。虽然身边围绕着许多拥戴有功的大臣,他却诏令李纲出任宰相。动荡时期危难之际,他想借助李纲的能力和民意,迅速建立朝纲,稳定大局。李纲上任之前提出了十件事情,说皇帝若认为可行那就上任,若不行就不上任了。皇帝赞同了八件。
在任期间,李纲整顿了官场纲纪,处理了一批投降派高官如张邦昌之流,推荐了一批官员和将领,整顿了军队,平定了盗贼和流民,为皇帝详细分析了金军两次攻击东京为什么一次守住一次守不住的原因,纵论了皇帝为什么应该在陕西和河南而不该南下建康的大势。赵构开始对于李纲的意见大都采纳,渐渐地就留中不发了。因为李纲的观点得不到其他宰执的赞同,他们都主和,不主战,而赵构内心也倾向主和。
建炎元年八月,在人事安排上李纲与其他宰执发生矛盾,皇帝并不支持李纲,李纲就提出辞职。赵构很惊讶:“卿所争,细事耳,何为出此?”李纲说:“人主之职在论相,宰相之职在荐贤。方今人才以将帅为急,恐不可为细事。”御史张浚借机弹劾李纲十条罪状,皇帝下诏严斥李纲并罢相闲置,再谪居湖北鄂州,又谪居湖南澧州,一个多月后被贬为海南儋州团练副使,安置万安军。这是一个要他命的安排。一年多后才被放回福建居住。
此后李纲仍有数次起用。绍兴二至三年出任荆湖广南路宣抚使知潭州,绍兴五至七年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绍兴九年再次起用他为荆湖南路宣抚大使知潭州时,李纲坚决请辞。一年之后病死于福建,终年58岁。朝廷追赠为少师。淳熙年间谥忠定。
李纲一生难被朝廷所用,与其性格有关。虽然深谋远虑,颇具才干,却欠缺心机权术,他具有战略眼光,奇计频出,但难与同僚密切合作。《宋史》总编撰、元朝宰相脱脱很佩服他,曾说:“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呜呼,中兴功业之不振,君子固归之天,若纲之心,其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
李纲的显赫官场身份,似乎阻碍了人们对他文学身份的认知。《全宋词》收录李纲53首词,《梁溪全集》180卷,其中收有1466首诗作,还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等实录性文字。对于李纲这样投身官场的政治家,这个创作数量有些惊人。
李纲有许多和杜甫诗韵、和陶渊明诗韵、和苏东坡诗韵的作品,还模拟屈原《离骚》《远游》写过《拟骚》《续远游赋》。诗言志。古代诗人是严格遵循这一诗道的。对于李纲,杜甫、陶渊明、苏东坡、屈原就是他精神的偶像,和其诗韵就是与他们在作心灵的交流。李纲的诗大体可以分作几类:时政诗,感遇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几乎可以无偏差对应这些前辈诗人。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逸南山的选择,代表着心灵的飘逸潇洒,是中国古代官员仕途不顺或暗淡时的向往。李纲和陶渊明韵的作品就是这种状况。他的《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其二》说:“秋风动梁溪,何日理归鞅。放逐正拘囚,寤寐劳梦想。新诗聊慰今,旧事那追往。缅怀故山居,杞菊苗应长。挂冠神武门,便欲学疏广。躬耕南亩云,实报无卤莽。”好像是想学老陶隐逸了,但他完全做不到陶渊明那样的洒脱,《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其一》写道:“小雨湿丛菊,何当喷金英。嚼蕊亦可人,萧然慰我情。羁旅念家远,浊酒还独倾。云表雁初过,草根虫自鸣。岁晏将如何,一醉豁平生。”陶渊明喝酒,李纲也喝酒,但陶渊明喝得淡然,李纲喝得痛苦,陶渊明可以忘记尘世,李纲却不能忘怀那个多灾多难的大宋。
李纲写了15首和苏东坡韵的诗,数量上少于和陶渊明与杜甫韵,但李纲从苏东坡那里吸取到内在的精神力量,在贬往海南儋州的一路所作诗中非常明显:“沉沉碧海绝津涯,一叶凌波亦快哉。假使黑风飘荡去,不妨乘兴访蓬莱。”言语之间充满了苏东坡那种随缘自适,以变应变,苦中作乐,从容镇定的心智。
词为诗之余。词比诗更加自由,不必那么认真地“言志”,可咏可叹。宋词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高地。宋代诗人用诗言志说理,用词唱咏才情。李纲的53首词中,亦有那种词句节律皆优美的作品,比如他的《望江南》:“清昼永,幽致夏来多。远岸参差风扬柳,平湖清浅露翻荷。移棹钓烟波。凉一霎,飞雨洒轻蓑。满眼生涯千顷浪,放怀乐事一声歌。不醉欲如何。”李纲好酒,曾称“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写到酒、醉和酒器的诗词,据统计大约占他全部诗歌的四分之一多。醉酒成为他真隐的方式,亦成为他享受个体生命安宁与愉悦的天堂。
李纲看重词的言志说理。他写了七八首咏史词,《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念奴娇·汉武巡朔方》《喜迁莺·晋师胜淝上》《水龙吟·太宗临渭上》《念奴娇·宪宗平淮西》《喜迁莺·真宗幸澶渊》,都是写历史上的皇帝亲征或亲自谋划的重要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给国家带来了安定和发展,只有《雨霖铃·明皇幸西蜀》写了唐玄宗的逃跑给国家和自己都带来了灾难。显然,李纲想用这些词向皇帝传达历史的教训。
李纲在文学里依然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在引导人们通向他内心的同时,执着地展示了一个受挫政治家内心的痛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