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晚报记者 蔡佳/文、摄) 昨天,国内在建最长湖底隧道——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迎来重要节点,南泉段第一仓顺利完成回水,太湖隧道实现首次陆岛转换,这也标志着工程施工进入全新阶段。“由于太湖隧道采用‘四仓流水施工作业’模式,这也是国内隧道施工首次出现陆岛转换!”中铁四局太湖隧道项目经理费晓春说。
昨天上午,太湖隧道南泉段红旗飘飘,施工现场奋战正酣。和以往不同的是,隧道入口不远处多出一片水域,阳光照耀下的湖面波光粼粼。原来,率先完成主体施工的第一仓已经“潜入”水底,湖面恢复湖域面积10万平方米,施工车辆正从已经修建好的隧道内部通行,形成湖中岛施工的场景。“藏”在湖底的隧道又是什么样?记者跟随工作人员乘车前往隧道内部一睹真容。只见隧道入口已经露出了“庐山真面目”,隧道内部全线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断面呈现“两孔一管廊”形式,车辆在已成型的隧道中畅行无阻。
“作为水下隧道,施工防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费晓春介绍,为了把好隧道“防水防渗关”,项目部为太湖隧道量身制定了隧道混凝土结构自防水、隧道变形缝防水、外包防水“三重六层”防水施工方案。随着第一仓土方回填的完成,太湖隧道正式迎来防水考验。“在回水之前,我们提前做了蓄水实验,预先在隧道顶部抽取10厘米高的水进行试验。”费晓春说,经过十天的检测,水下隧道可以做到“滴水不漏”。顺利通过考验后,12台水泵昼夜不停,用了一周时间完成了首仓回水,并在大堤附近修筑了200多米长的驳岸线。
太湖隧道穿越太湖梅梁湾生态保护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太湖是无锡市的饮用水源地,因此太湖隧道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保护。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夏文俊介绍,在陆岛转换施工前,省交通工程建设局苏锡常指挥部联合施工单位多次就施工实施方案进行研讨,从生态监控入手,在围堰周边布设了4个水环境监测点,定期抽取水样到监测站房进行化验,实时对水体的氨氮、总磷、总氮等含量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做好预警。在进行回填土方时,使用湖中开挖土方进行回填,严禁外来土方进入湖域。
据悉,太湖隧道采用堰筑法从岸边向湖中逐段分仓推进,每完成一仓主体工程建设,将进行回土、回水作业,并逐步恢复湖面。为了保留湖面有足够的开放过水区间,隧道采用“四仓流水作业”,通过“进一还一”的方式推进,既不影响湖水流动,又满足了湖域船舶通航。截至目前,南泉段第一仓已经恢复湖面,第二仓将于明年初进行土方回填施工,第三仓在主体结构顶板施工,第四仓进入底板施工。而另一头的马山段也已完成前两仓施工。至此,总长10.79公里的太湖隧道已完成底板施工4.5公里,顶板3.2公里,侧墙4.1公里。预计隧道主体结构2021年3月底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