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表彰学生时,通常会奖励什么?奖状、奖牌、还是各种文具?日前,惠山区前洲街道北七房小学给本学期进步学生颁发了特别奖品,居然是各种蔬菜。这些蔬菜就产于自家校园的3亩地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种植的。其中,蔬菜的品种有二三十种,据了解,这种奖励颇受师生好评。
“喜提”蔬菜的都是有进步的学生
日前,惠澄路附近,在前洲街道北七房小学校长李彩萍带领下,走进学校的“莲溪农家园”菜园,面积约在3亩左右,就在操场的一侧。虽是冬天,但是菜地里生机盎然,豆苗、萝卜、蒜苗,生菜等20余种蔬菜,长势都非常好。再走近一看,每块地前还插着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班级的牌子。由于是上课期间,田地里并没有孩子逗留,但每个班级的“自留田”菜地都被学生们整理得井井有条。
“别以为这些蔬菜不起眼,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喜提’蔬菜的都是有进步的学生。”李彩萍介绍,成绩有进步的同学可以领大萝卜几根、班级里劳动积极的同学获得生菜一包、乐于助人的孩子发放大白菜一棵……这样有趣的奖励是学校对学生们本学期表现优异最好的肯定。
三到六年级,每个班都有试验责任田
“别看锄地这件小事,里面的学问可大呢!手握工具时不能离头太远,也不能太近……”“菜苗刚刚种下去,要沿着菜苗的四周浇水,要浇透……”李彩萍表示,每周一次的劳动实践课上,是学生最开心认真的日子。学生们春季在学校菜园种下的蔬菜种子,经过老师、学生们一学期精心照料,如今喜获丰收。三到六年级,每个班都有近100平方米的试验责任田,教师也有田,全校师生全员参与。师生们自主选种,通过翻土、播种、浇水、除草、施肥这些田间管理的全程参与,他们学到了很多。实践出真知,些农业知识、劳动技能就这样牢记于孩子们的心中。
“农事”成为学校特色教育
“出身不凡”的蔬菜学校“本土出产”,在琅琅读书声中成长的“有文化”的蔬菜已然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据学校老师介绍,要获得学校荣誉并不容易,相比学生的学业成绩,奖励更看重学生的内在品质,需要学生“积极乐观,开心向上”,成为能担起表率、带头作用的新时代好少年。
学校一二年级的孩子以参观学习为主,从三年级起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责任田,学生和老师一起维护自己班的田地。四年级1班的班主任严平带领学生种植的蔬菜田,长势良好,他也是极力推崇这种实践教育的老师。据了解,前洲北七房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历经变迁,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今学校的“农事”特色教育,收到师生的欢迎。
2003年,校长李彩萍来到前洲北七房小学,看到操场旁荒废长满杂草的空地,她想是否能利用学校周边的农事资源,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农事”为研究内容,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近生活呢?就这样,从当初的1.5亩菜地到现在的3亩,老师学生共同种植,共同成长。之前收获之后,学校食堂会按照市场价向每个班级收菜,“此前还有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带着孩子去市场上卖菜实践。”李彩萍表示,蔬菜收入用来作为班费和班级实践活动费等。
毕业的学生还会回校看看菜园
这一学期开始,我市实行学校食堂食材统一配送,因此学校就想到了将蔬菜作为奖励。李校长介绍,为了让学生品尝到自己的“产品”之美味,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玉米节”、“包馄饨比赛”等。当吃到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菜肴时,学生们脸上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之情。据北七房村村委主任高云洁介绍,根据规划,眼下村里已开始动迁,这所小学的学生来自附近三个社区(村)。对此,李彩萍表示,课余种菜培养了学生们接近自然,热爱自然,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不管将来学校如何调整,这项特色教育的传统不会改变,菜地目前有不少忠实的拥趸,毕业很久的学生还会回学校看看当年自己种植的菜园。
(晚报记者 黄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