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有满 文 |
继去年第一批无锡历史建筑考察后,近日又应邀参加第二批的考察。市规划设计部门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共有近300个点,选取出99个点进行论证。考察前分发给我大本的文件与图册,仔细地看了一遍。作了少量修改,并写下了六七条意见。这次考察主要选择有争议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去看一下。
1
一早先去南门大窑路,看两座典型的传统民国建筑,保存完好。然后,乘车去东门外广勤路、野花园看1602仓库。我曾在周山浜住过,对广勤路、野花园一带很熟悉,却没到过此仓库。车至广勤路拐弯。如今的广勤路,在周围都是大马路与高楼的环境下似已变窄,当年可是周山浜地区的第一条中心大马路,并辐射四周。儿子出生地崇安医院,就在广勤路上。周新里有露天小菜场,我早上买菜常常从周新村穿过周新里,走到顶头就是广勤路。广勤路上有第五百货商店。如果拿老照片看,沿街的民国年间老楼,与屯溪老街上的老楼一模一样,现在都说不定会列入历史建筑范围之内呢。
再往前是野花园。这野花园原为杨翰西所办于胥乐园,百姓俗称“夜花园”,谐名为野花园。解放后成为无锡县委县府所在地,简称县委大院,还有无锡县第一招待所等。大院外的杉树林荫道还在。曾经到住在这里的无锡十大藏书家之一谈汗人家里参观过。他是志愿军老战士,是我的修志同仁,能写会说,曾热心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现年该九十岁左右了。野花园早已改造成为住宅区,由于地块大,建造年代有先后,有点杂乱无序。这附近还有广勤路中心小学,现已改为通江实验小学,儿子曾在那上过托儿所。还有庆丰纱厂,也只剩下地名庆丰桥而无工厂了。
仓库在野花园的边上,隔河可望见金河湾小区的高楼。仓库占地面积很大,有数万平米,一色的青水砖墙,少数是红砖墙。为何叫1602,是因为1960年省批文的编号,南京有1601仓库。此仓库遂成为国家粮食储备仓库,机械设备先进,一直是仓储系统的旗帜。在国家粮食放开市场之前,这里还一度是保密单位。其实这一地方颇有历史,最早是杨翰西创办的广勤纱厂所在,杨翰西的堂兄、荣德生的亲家杨味云也投资于该厂。杨家是无锡六大资本集团之一。杨家当时颇有抱负与作为。杨味云主持开办无锡商埠,以周山浜、广勤路、野花园地区为核心,创办了一系列的工厂和社会事业。他们在无锡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彩的一笔。这厂子后被日军炸毁,解放后在废墟上建成粮食仓库。如今,这里又将成为废墟。
1602仓库早已搬迁至城南路上。原先的大库房由于无人管理,已破败成为危房。不久的将来,新的住宅区将延伸至这里。那么多值得骄傲、自豪的仓房,都将拆去,所保护的只是其中在外边的一幢配电间。我站在这片废地上,想想真有点舍不得。曾经的辉煌将不再,心里不免空落落的。区拆迁办的人也在旁边,说是回迁者选择的房屋地块编号都已确定,不可能再变。唉,大势已去。其实,无论是拆迁办还是规划部门,都只知这里是1602仓库,尚不知更早原先是广勤纱厂,就这厂的光辉历史与日军罪行这两点,作为双重遗址,应适当予以保留一部分原貌,以作见证。
2
我们又在高架路上从东往北,去吴桥西侧的省船厂旧址。此厂也曾是一座大厂。一起插队的校友、同学在此厂工作的有不少。甚至还有一位英年早亡于事故。更早的时候,我于1971年在附近橡胶厂学工,每天走这条新惠路,再往前可通双河尖。那时还只是条黄泥浆路,一路上还很荒芜,人烟稀少。如今,厂区外车流如潮,新惠路不知翻建了多少次,甚至高架桥已造到厂门口,把厂子一隔为二。再加上改制,省船厂已改为车辆修理厂。前几年还有的原运动场地也已拆去。厂长与我们讲,现存的几幢老房子也差点拆掉。那老房子是50年代的红砖房,具有时代特征,当年曾是大车间。只要能保存一点原貌,对老职工,对我们这些搞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见到后都会有一种亲切感。
无锡曾有“五姓十三家”之造船业,以北塘荷叶村泗堡桥杨氏为首,民国时又有西漳船闻名,清末就以造丝网船行销长三角地区。解放后,造船业合作,逐渐形成省船厂与位于惠山浜的红旗造船厂两家大厂,技术力量雄厚,许多造船业子弟都在这两家厂。1958年,省船厂曾建造全国第一艘钢丝网水泥拖轮。到后来两家厂主要造游船、游艇,为无锡乃至省内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无锡造船业转移至江阴等地。从造船业联想到无锡作为一个百年工商繁荣的城市,有很多产业都曾在全省、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工业遗产丰富,在保护历史建筑这一重大课题中,理应列为重点。作为规划设计部门,有职责千方百计地进行统筹、保护。即使全无踪影的原地,也可以列为遗址,羊腰湾杨氏的业勤纱厂遗址不是很受瞩目吗?我们老四中徒步队去看到那些石碑后,无不切身感受无锡工业曾经是那么地辉煌,也为前人的艰苦创业而自豪,这无疑为爱家乡增添了新的内容。
又从北往南,到南方泉老街。在当地文化站的同志带领下,我们从老街的东头走到西头,去看了多处老建筑。有养育堂、古庵,有清末秀才题写的砖雕,有设计精美、造型考究的木雕、山墙,有的完整,有的仅一只角。无论何种,看上去都有一种建筑美。前三个月刚与老四中徒步队来过,此时却才知徒步队所走只是老街西的一小段,还有东段呢,所看古建筑也只是很少一部分。假如,把那条小河水治理好,在绿荫下,配上这些有特色的旧民居,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光,再配上街口的东晋葛洪古井,是颇能留得住游客的。更别说南方泉本身还有许多历史人文故事可以讲。还可以从这到太湖大堤游览,可以在南泉集贸市场购买太湖湖鲜。地铁通行后,曾有不少游客到了南泉后打听老街在哪?南方泉老街是列入市十大古村落保护范围之内的,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短短半天,我们正好是东南西北地在锡城转了一大圈。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去看同学家信德桥1号的房子,那是造船业主在清末建造的。也没有去看北塘大成米行业主自己设计建造的民国洋房,那青砖磨得比一般的还细,那房间接连相通,很有特色与保护价值,在志强路2号,恰是在三里桥米市背后地带。
3
下午,即召开论证会。对保护点的多少有不同意见。我与夏刚草提出,对大运河沿线的保护尤其应该重视,如北塘与大窑路两个片区,这在无锡整个运河沿线板块,已属金贵之地。从中央到省市,都已对大运河历史文化提出保护、传承、利用的原则要求。无锡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改造中,已经受到重创。而在一些人的理念中仍是搞大开发,实已违背中央精神。目前的历史建筑保护,往往只注意点,而不注意整个历史街区的面。就像接官亭弄只是一个点,而不及三里桥历史街区一个面。会上,各方代表拓展开来,着眼于未来如何更好地保护与管理。比如,可以由政协提案,或由人大制订条例、法规,政府加以实施,较为有力度。我感叹要是在十年、二十年前,人们都有这种保护意识该有更多珍贵遗产可以保护下来,同时又深感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任重道远。不是吗,我们在呼吁大运河历史文化带建设需保护原汁原味面貌的同时,拆迁办的力度比规划保护历史建筑更强,这一抢救性工作在滚滚的城市改造浪潮中十分艰难、吃力。
去年我们参与论证并已上报的第一批历史建筑,到现在还未公示,其中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可想而知这保护难度有多大。一方面,人们逐渐增强了保护历史建筑的意识,一方面因城市建设需要,又将会有大量的历史建筑拆去。不是说每一个旧建筑都不允许拆,但确实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迫切需要地皮,但有一种为地皮而拆迁异地保护的建议则值得商榷。而未列入的保护名单也还有不少,需要下一次再论证。
考察期间,适逢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历史建筑确定与保护利用工作方案》,提出从普查、论证、公示、公布、挂牌、测绘建档、修缮利用等一系列工作要求,并提出“应保尽保、能保则保”的原则。趁着这一有利时机,相信历史建筑的保护会有更大进展。
第一次考察还有清代建筑,而这第二次却已很少,历史建筑这一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更少。岁月的流逝,正是通过建筑镌刻下印记,而留下值得纪念的历史。乡愁的寄托,事物的前世今生,都依建筑为载体,并传承着历史文化,唯有珍惜为重!
大窑路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