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新春走基层 年味里的无锡

吃一桌年夜饭、看一场年俗演出、淘一道年味小食

在滨湖寻一寻记忆深处的年俗年味

  有关“过年”的记忆是由各种各样的味道构成的,年夜饭的美味、街上弥漫的鞭炮味、新写春联的墨香……这些气味就像是通往记忆的时光隧道,令人无比思念。问起年味是什么,有人说是外公拿手的糖醋排骨,姑姑阿姨一起做的软糯年糕,奶奶外婆一起码的飘香团子;有人说是新年钟声敲响前那一秒钟的激情澎湃;有人说很简单,年味就是家人。近日,记者就前往滨湖,寻一寻记忆深处或浓郁或淡忘的那些年俗年味。

  老村旧巷里藏着的年俗表演

  以前过年,精彩的民俗表演是人们过春节的最大福利,除了走亲访友,吃好喝好之外,最大的娱乐就是年后看各种年俗演出。你还记得上次是什么时候看的吗?

  【渔舟剑桨】

  在荣巷老街的巷子里,有一户不起眼的老房子,走进深处才发现这里“藏着”一处“荣巷非遗展示中心”。老房子里摆放着各种表演道具,有用色彩鲜艳的绸布扎成的鱼、虾、蟹、蚌、马、龙舟、荷花等等,还有一只红色的大绣花鞋引人注目,鞋子里外还装饰着9只老鼠。据非遗传承人王志熙介绍,这是为鼠年特别制作的表演“老鼠嫁女”用的道具。据说,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说着,四位表演队的成员就穿上道具演了起来,两人用扁担挑起绣花鞋,两人手举写着“嫁妆”“吉祥如意、老鼠嫁女”的牌子走在两边。在新旧岁时交替时刻嫁鼠,也具有除旧布新、祛灾纳吉的象征意义。

  之后,几位阿姨老伯又演示了“渔舟剑桨”,这一表演的主要道具是花船和剑桨,表演者手持外形看似渔民们行船的划桨,但桨柄中却暗藏着一把锋利的宝剑,两人抽出宝剑互相过招,让人不禁拍手叫好。平时渔民们用剑桨练功习武,强身健体,逢年过节时,他们便踏着锣鼓的节奏进行表演。王志熙表示,“渔舟剑桨”在无锡沿太湖一带及河埒、荣巷渔业发达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间舞蹈“花船”和“剑桨”的结合,像这样的表演活动,每年重大节庆都要举行几次。王师傅预告,今年大年初二、初六会在惠山古镇进行巡游表演,初九在泰伯庙会表演,正月十五上午在荣巷古镇、晚上在惠山古镇闹元宵,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这几场精彩表演哦!

  【马灯舞】

  在马山街道,有一种流传数百年的舞蹈,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它就是无锡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舞”,俗称“调马灯”。相传马灯是用来纪念王昭君骑白马出塞,从而避免战祸造福百姓。

  在古竹社区,42岁的丁旦阳和58岁的周萍都是古竹“马灯舞”队的“主力”。周萍从2015年就开始跟着张泽兴师傅学习了,从自己买材料做道具到成长为队伍的主力,她乐在其中。丁旦阳则是2016年进入队伍的,“我开始学的时候队伍已经比较成熟了,原来喜欢跳广场舞,有一次看到很多人热闹地跳着马灯舞,觉得很有意思。”这种热闹而喜庆的传统民俗舞蹈吸引了七八十人加入了队伍。

  周萍介绍,以前是每年正月初三晚上要举行“迎马仪式”。待一声“迎马”令下,锣鼓齐鸣,一种特制的土喇叭连吹72声“嘟嗒嗒”之后就“起灯”,手持马灯的舞者亮起“灯具”就在山间、街巷舞起来。这些灯具均为农耕文化的常见物事:马、牛、羊、鸡、鸭、鹅、龙、狮、鹤、鹭等,还有花篮灯、鱼篓灯、柴担灯等等。“我们这儿的战马和别的地方不同,马头是单独的,表演起来更灵活。”说着,周萍将马身分前后两截分别系在腰上,轻快地舞了起来,“每逢重大节日或马拉松这种重大比赛,都会邀请我们前去表演。”身穿节日盛装,举着牌灯、骑着竹马、手拿盾牌和刀枪把子,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走村串户,祈祷六畜兴旺、天下太平,场面热闹极了。

  农贸市场里淘到的年味小食

  对于过年我们总是满怀期待,年味也藏在满满的年货里。虽然现在人们过年没有“老法头”里那么讲究,为了图方便很多人置办年货选择去超市或是网购解决,但是不妨抽空去逛逛农贸市场。农贸市场虽然没有超市的光鲜亮丽,却绝对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说不定能淘到唤起你记忆深处的那些年味小食。

  近日,记者在稻香市场寻到了老味道的惠山油酥、步步糕,还有很多人儿时爱吃的炒米糖,除了传统口味现在还多了小米瓜子糖、玉米花生糖、血糯米糖等新口味。

  糕团是无锡人过年必吃的传统食品,小红糕团店是稻香市场开了20年的老店,她家的一大特色就是品种齐全,八宝饭、春卷、年糕、团子、元宝、糕头样样都有,而且操作间就在货品后面,透过白烟腾腾的水汽,一眼就能看到不少老师傅在后头忙碌。取一张春卷皮,一勺儿馅儿,两头一折,轻轻一卷,再在卷皮末端蘸点糯米糊糊,一个白胖的春卷就成形了。豆沙、芝麻、鲜肉、菜猪油馅儿,老板娘选的都是无锡人爱吃的老味道,还有荠菜(寓意聚财)馅儿,但现在荠菜供货不足,不是天天都有。

  自家灶头上拿手的那道菜肴

  无锡人的年夜饭桌子上,有几道菜必不可少,凝聚了许多辈人的口味与习惯,从时间的漏斗里流下来,散发出的香气儿,早已超越了菜肴本身的馥郁。

  水秀新村的黄仲珍阿姨是做蛋饺的一把好手,76岁的黄阿姨厨艺不减当年。腊月廿一上午,黄阿姨家开始准备年菜了,只见黄阿姨用一块猪油在勺内抹一圈,烧热后舀一勺蛋液,转动勺子让蛋液均匀地覆盖在铜勺的内壁,再裹上肉馅包起来。黄阿姨的这把铜勺可是保留了几十年的“老古董”,“以前是和煤球炉子一起使用的,现在不用煤球了,但是蛋饺的大小就需要这种圆底铜勺。”

  黄阿姨的老伴刘忠智也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大厨”,今年已83岁高龄的刘老伯每年过年前都会在家自制爆鱼。爆鱼寓意“年年有余”,用青鱼块炸制挂汁的爆鱼可以说是无锡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听说刘老伯的手艺好,街坊邻居都来“取经”。这不,得知刘老伯下午做爆鱼,就来了几位“学艺”的。小伙赵强在一旁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拍照拍视频记录,不时还捻一块做好的尝尝,一脸满足。据赵强说,虽然他是外地人,但却被刘老伯的爆鱼“征服”了胃,吃过几次后念念不忘,趁着快过年了也想自己学着做一下。

  说到南泉美食,“南泉东坡肉”和筒肠是出了名的,家住方泉苑的唐小兴也擅长这两道菜。唐师傅今年55岁,本职是环卫工人,业余爱好便是烧菜,烧了20多年,手艺远近闻名,每年年前都会为楼道邻居烧筒肠和东坡肉。据唐师傅说一块东坡肉差不多要用2斤猪肉,烧好的东坡肉红得透亮,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筒肠”则是经过反复捋清的猪肠,用竹筷顶开肠的一端,套成双层或三层。将套好的肠,绕成圆筒形并配以葱末、酱油、红米粉、白糖、菱粉、猪油、盐等,加水浸没烹制一小时半即可。熟筒肠呈酱红色,卤浓味香,肥糯有韧,甜咸适口。南泉的筒肠不用切段,圆圆鼓鼓,小酒盅大小,形状美滋滋。

  年夜饭少不了来点小酒助兴,马山的米酒可不能错过。原先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一坛马山米酒。年前20多天,古竹社区的丁建东就开始忙着酿酒了。一走进丁师傅的家里,酒香先醉了人,四五口酿酒大缸正封着塑料膜,缸边放着几桶灌装好的米酒。丁师傅多年来始终坚持用古法来酿酒,这个古法可是马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现在也就只剩几家60岁以上的老人有这个“本事”了。“马山的米酒上口微酸,越喝越甜且不上头。”丁师傅说马山米酒和其他地方的口感不同,而且步骤和讲究更多,比如要用山泉水来酿、蒸米用的是当地的杨梅树干、米要经过发酵、要用中草药的酒药和苏州产的甜酒药等等。如果读者想尝试自酿,不妨关注江南晚报微信公众号,有独家秘方哦!(晚报记者 潘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