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子鼠新春即将到来,“子鼠”是一天的开始,也是十二生肖中一纪轮回的开端。作为民俗文化符号,中国历代留下了大量以生肖为主题的作品。无锡博物院就藏有两件具有代表意义的鼠文物,一件是惠山泥塑“老鼠嫁女”,一件是“唐陶鼠生肖俑”。
耗时一月完成的大型作品
中华民俗中,常将鼠与油灯、瓜果等相结合,赋予其人丁兴旺、富裕丰饶的美好寓意。每逢新春佳节,中国民间还有“老鼠嫁女”的民俗活动。无锡博物院藏有一件“老鼠嫁女”的大型泥塑。这件作品出自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李仁荣之手,由李仁荣创作于2007年底。当时,农历鼠年临近,李仁荣耗时一个月,采用传统惠山泥人手捏技法创作完成了这件长30厘米、高20厘米的大型泥塑作品。
李仁荣1938年生于无锡惠山,18岁师从惠山泥人大师陈阿福、王锡康,专攻手捏泥人。他的作品以单色调或是本色调为主,自然古拙、简朴生动。他的这件“老鼠嫁女”,在一节树根状的底座上塑造了12只拟人化的老鼠送亲队伍:打灯笼的引路,举仪仗的前导,敲锣打鼓的紧随其后,唢呐手簇拥着的则是送亲婆子,她手上伞盖遮蔽下,新娘正轻步慢移。整个队伍被前后、高低错落地安排,紧凑而不拥挤,素色却不单调。送亲队伍的热闹喜庆、婆子的老练沉稳和新娘的娇羞端庄形成鲜明对比,每只老鼠的表情动作拿捏精准、相映成趣。
“老鼠嫁女”又称“老鼠娶亲”,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民俗,各地流传的版本各不相同,一般认为,“老鼠嫁女”实质上是一种祀鼠活动,反映出鼠在古人的动物神崇拜中的特殊地位;同时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根绝鼠患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出土于无锡钱桥的生肖俑
生肖是中国特有的民俗传统文化,据1987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完全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卷三《物势篇》。身为十二生肖之首,鼠虽无龙之灵奇、虎之威猛,亦不如牛羊驯顺、犬马忠诚,但亦然独占鳌头,地位不凡。无锡博物院藏有一件唐陶鼠生肖俑,高13厘米,1972年出土于无锡钱桥公社。这件生肖俑造型粗犷,兽首人身,双手拱持于胸前,着长袍,站姿,面目及身体细部刻画几不可辨,从耳、嘴等局部特征认定为鼠俑。
据了解,生肖俑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俑,是古人用来“压胜”“辟邪”的镇墓明器,在唐宋墓葬中多有随葬。唐代的生肖俑多为陶质。前不久,江阴敔山湾一唐代纪年墓中发掘出土了11件灰陶俑,其中9件为生肖俑。无锡市考古所所长刘宝山介绍,无锡博物院藏生肖俑没有具体的年份,而此次江阴出土的生肖俑,发掘于纪年墓中,有明确的时间。但不管怎样,无锡地区唐代文物整体偏少,这些唐代生肖俑均称得上是无锡宝藏。
锡博工作人员表示,生肖俑流行于中原地区和南方两湖一带。早期的生肖俑见于北朝,为写实的动物形象;其后,生肖俑的艺术成分逐渐加强,到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亦较多;南宋以后,生肖俑的使用数量开始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制作更为便利的纸质冥器,生肖俑艺术也随之淡化,但十二生肖这种反映我国先民认知、探索自然的文化传统却长久地流传,至今依然焕发着生命力。 (乐章)
(无锡博物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