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近期,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有关未成年网络游戏的消费纠纷突出。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家长:莫让“宅娃”荒于嬉,免得废人又费钱。
去年网游投诉量跃居服务类投诉第一位
中国消费者协会介绍,近年来,消费者有关网络游戏消费的投诉增长较快,《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19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网络游戏投诉36837件,投诉量跃居服务类投诉第一位。而近期,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响,大量未成年人“宅”在家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陪伴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有关网络游戏的消费纠纷更加突出。
中国消费者协会通过梳理近期有关未成年人网游消费投诉发现,消费者反映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是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有消费者反映一些网络游戏直接默认使用手机号码就可以登录;一些游戏在关闭弹出的“实名制”提示框后,仍可以继续使用。
二是收费游戏未事先明示,“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消费者反映一些网络游戏以给未满8周岁的孩子“讲故事”“开发智力”为噱头,在没有任何收费提示的情况下,以免费试玩的形式提供游戏娱乐,不知情的孩子在免费试玩几关之后,游戏才突然提示付费才可继续通关。孩子在无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往往毫无意识就直接点击付款,待家长察觉后,已经造成了经济损失,有的数额还十分巨大。
三是收费环节无验证,超额充值屡发生。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位江苏消费者反映其9岁的孩子从2019年开始玩网络游戏,截至2020年2月,先后已经在同一款游戏上花了11万余元,仅今年2月就花了3万元左右。一位北京消费者反映家里小孩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一款网络游戏充值4000元,类似投诉自疫情发生以来已收到多起。
消协指出:家长有责任,网游企业应当规范经营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在这些投诉中,还反映出家长对未成年人疏于监管,未妥善管理移动支付账户和密码,对导致消费纠纷和孩子沉迷游戏负有一定责任。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减少有关消费纠纷,针对上述反映突出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网游企业应当落实以下经营规范:
一是网游经营者要严格执行实名认证规定。
二是收费游戏应明示收费性质和收费标准。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验证充值人身份,避免未成年人冒用家长名义充值。
四是严格落实《通知》规定,限定未成年人充值上限。要按照《通知》禁止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充值;限制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用户单次充值不超过50元,每月累计充值金额不超过200元;限制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用户,单次充值不超过100元,每月累计充值金额不超过400元。
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醒家长: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督促未成年人实名注册网络游戏账号,合理规划其玩网络游戏的时间,严格设置游戏内的防沉迷功能、支付功能等。还要妥善保管好相应的交易记录等支付凭证,发生消费纠纷时用以维权。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