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天下

53岁疫苗探路者:

妻子是抗疫医生,不想让她那么累

  上图:隔离点的饭菜。

  右图:隔离点房间内居住环境。

  3月23日,张少良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第四天,正在隔离点接受医疗组的隔离观察。他说,他身体状态良好。

  为什么想参加临床试验?“妻子在一线工作太辛苦,疫苗早点投入使用,和妻子一样的医护人员就不用那么累了。”

  武汉市武昌区市民张少良是首批重组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疫苗(腺病毒载体)Ⅰ期的临床试验志愿者,他今年53岁,算是首批接种疫苗志愿者中年龄较大的。

  张少良的妻子吴朝霞是武汉市武昌医院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一直在抗疫一线工作。看着妻子辛苦,张少良总想做点什么。3月16日,妻子看到“新冠肺炎疫苗招募临床试验志愿者”的消息,转发给了丈夫。张少良当即在网上填写表格报名。3天后,他接到体检通知,经过筛查,于20日下午1点多接种疫苗,随后被送入武汉疗养院东湖疗养区,单间隔离14天。

  妻子是抗疫医生,丈夫是疫苗试验志愿者

  3月23日,张少良告诉澎湃新闻,他身体没有异常,体温也在正常范围内,日常向隔离点医疗组报备身体情况。

  作为社区基层医疗工作者,吴朝霞自1月就带领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投入抗疫工作:给病人看诊、接受电话咨询、上门消杀等,那段时间,吴朝霞的手机号和办公号码,都快被“打爆了”。

  目前,武汉疫情传播基本阻断,但风险仍然存在,吴朝霞没有停下来,仍负责两个隔离点的医疗服务工作。“我们一线医护人员看到过太多病人的痛苦,(疫情初期)很多定点医院床位不够,帮不到病人,太无力了。”吴朝霞常深夜忙完和丈夫张少良坦露心扉。

  看着妻子每天暴露在病毒环境中,工作还那么辛苦,张少良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想着做点什么,但自己又帮不上忙,只能顾好家里,做好妻子的后盾。

  3月16日晚,妻子吴朝霞向张少良传达了一个好消息,“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疫苗,正在招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当晚,他就线上填报表格,“主要包括身份信息、身体情况,是否有基础疾病,是否做过手术,过去14天体温如何,身体是否有异样”。

  19日早上,他接到一则短信通知:下午2点将有工作人员接他去武汉特勤疗养中心做体检筛查。

  张少良来到体检处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做体检准备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挺多的。”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张少良测体温、采血、肺部CT、核酸检测,心电图以及身高体重等基础项目,还签了一些“通知书”等材料。签署材料时,工作人员详细解答了他们关于新冠肺炎疫苗的疑问,“不懂的都弄清楚了,没有其他担心的。”

  体检结束,工作人员称当晚通知体检结果。为了及时知道结果,张少良给手机充足了电,保持开机状态,一直等着。

  到了凌晨零点20分,他终于接到一则短信,通知他“体检结果正常,符合接种条件,将于3月20日上午8:00开始接种,请做好如下准备:1、保持空腹,血糖测量后疗养中心有早餐提供;2、带好14天的换洗衣物、洗漱用品等。”

  就这样,张少良成了首批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志愿者队伍的一员。

  第二天,按照规定,张少良完成了一系列检查之后,被列入低剂量组(108名合格志愿者被分成低剂量疫苗组、中剂量疫苗组、高剂量疫苗组,每组36人;中低剂量疫苗组接种1针,高剂量疫苗组接种2针),随后等待接种。下午1点多,张少良接种了疫苗。

  “贡献了一份力量,还蛮自豪的”

  接种完,张少良和其他接种者共20多人被工作人员送到武汉疗养院东湖疗养区隔离观察14天。

  工作人员提前分配好房间,单间隔离,房间内生活用品都已备齐。当晚,张少良在6个小时内测了两次体温,睡前又测一次,数据都上报给隔离点的医疗组。

  头两天,医疗组人员会来查房,询问身体状况,登记体温。隔离三天以来,张少良的体温保持在36.3至36.8摄氏度之间,在正常范围内,身体没有任何异常,接种处也没有出现红晕、肿块、痛疼、瘙痒等症状。医疗组给志愿者们留了电话,他们身体一有不舒服,就可以打电话咨询。

  工作人员会把一日三餐放在房间门口,“伙食很好,饭菜种类丰富,营养均衡,还有牛奶、酸奶和水果。”张少良说,隔离的这几天,他无聊时就刷刷手机,有志愿者带了书,他们也交换着看。志愿者们建了微信群,互相交流接种疫苗的感受和身体情况。

  被问及接种疫苗前后几天,怕不怕?张少良表示,自己相信陈薇院士团队,也相信自己的身体,“这几天睡得挺好的”。

  妻子吴朝霞睡得并不好。自丈夫体检以来,她就担心着,一直问丈夫体检、接种及接种后的身体反应。“不担心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正在试验的新疫苗。”吴朝霞说,虽然担心害怕,但是想起疫情初期,那么多病人离世,她觉得“要去尝试,不尝试就不知道有什么问题。”

  吴朝霞也想做新疫苗的临床试验者,但因为她一直在一线工作,无法报名。张少良报名接种疫苗,既是完成妻子的心愿,也是为了让疫苗早日投入生产使用,让妻子和其他医护人员从抗击疫情的劳累中解脱出来,“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我站出来贡献了一份力量,还蛮自豪的。” (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