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造化盛事 幸有牡丹

  昆成/文 生平/摄

  无锡城乡有在庭院、园林种植牡丹的习惯,有园必有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寓意“玉堂富贵”。如今锡城牡丹种植规模最大的是江南大学牡丹园,而名声最盛的恐怕非小娄巷52号秦氏福寿堂牡丹莫属了。

  花开八十五

  红紫浅复深

  这株牡丹,《目录》编号290,枝高170厘米,冠幅3平方米,是本埠仅见的百年牡丹。这棵牡丹紫红色花,今年共孕育85个花蕾,盛花之际一院芳华、满室生香,堪称春日胜观。

  2019年7月中国花卉协会曾在网络发出《投票:我心中的国花》,结果牡丹得票占79.7%,居首位;梅花得票占12.3%,居次位。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都确定了国花,而我国却是少数几个没有确定国花的大国。国花之争,凸显了我国地域辽远广阔、文化多元一体、名花异卉精彩纷呈的选择之难。历史上,牡丹、梅花都曾在一段时期内充任过正式的、或事实上的国花。时至今日,主要的意见也集中在这两者之间。梅,作为中国特有的花果植物,已有七千多年应用史、三千多年栽培史。宋以后,梅文化日益兴起,深刻形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梅花可称中华“精神之花”。而李唐以来牡丹便被赋予了“富贵”的寓意。其实,富贵有什么不好,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就是要让我国在世界各国中富贵起来吗?清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很好,而富贵繁华同样是堂堂正正的人间理想、强国追求!

  国色朝酣酒

  天香夜染衣

  这样一朵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知名花卉,身世却一直有谜团。有人说《诗经》中写的芍药就是牡丹,牡丹又名木芍药,古人两花不分。聊备一说罢。从现有史料看,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的《神农本草经》就记载“牡丹”入药,但是否就是今天的牡丹,有一些争论。不过,专名为“牡丹”的一类芍药科栽培植物,至迟在南北朝初期便已在中原、江南一带栽培,至今也有一千六百来年了。从唐代开始,它更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历史上留下流光溢彩的篇章。如今牡丹花色之丰富、花样之繁多,堪称冠绝群芳,形成了所谓四大品种群(中原、西北、江南、西南)、十大色系(白、黄、绿、红、粉、紫、墨紫、紫红、雪青及复色)、十大花型(单瓣、荷花、菊花、蔷薇、千层台阁、托桂、金环、皇冠、绣球、楼子台阁)。栽培范围已遍布大江南北,引种世界各地,成为中国贡献给全世界的一朵具有重要影响的名卉!

  世人吟诵牡丹最顶级的赞美莫过于“国色天香”。“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其作者为中唐士人李正封。其后,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化用“国色”之誉,而此诗可称为牡丹诗中的扛鼎之作!晚唐诗人皮日休《牡丹》则说,“佳名唤作百花王”,牡丹被称为“花王”,便由此诗始。

  雍容秦源里 松杉有古风

  福寿堂始建者秦焕,清道光年间秀才。其孙秦毓钧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学家、文史学者,曾倾力保存寄畅园。太平天国兵燹,小娄巷几近全毁,秦焕避祸于河南开封。同治二年(1863年),返乡时友人赠送牡丹。那时福寿堂尚未建造,牡丹种植在女婿龚家。1958年龚宅被征用,秦家便将牡丹移植到福寿堂西园。从此说来,牡丹东来已历157个年头,定植于福寿堂近62年。秦氏传承五代守护,156周岁老根上繁花不绝,真是一段佳话!

  小娄巷是锡城名巷,靖康南渡后,谈氏一族在此繁衍生息。明代以来,秦氏渐成显族。据载,秦观子秦湛始居武进,南宋末其十世孙维桢入赘于胡埭,乃无锡秦氏始祖。元末,维桢孙彦和自胡埭迁居县城中师古河北岸玄文里,其后裔被称为“河上秦氏”。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维桢七世孙秦金自胡埭张舍迁居县城西水关,其后裔被称为“西关秦氏”。明正德年间,秦金命子秦泮与族兄秦锐合力请得师古河畔善智寺旧址,始建秦淮海祠。嘉靖六年(1527年),属于“西关秦”的秦金在所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原址建“凤谷行窝”。秦金身后,园子传给了属于“河上秦”的族侄秦瀚及其子秦梁。后秦梁之侄秦燿把园子改筑为“寄畅园”。始于西关秦,成于河上秦,秦氏一族合力守护名园五百年,更是一段佳话!

  经清明、入谷雨,由南向北逐渐进入牡丹盛花期,一花雍容,满城击节。赏花虽然雅致,但也易招致非议。比如白居易乐府诗《牡丹芳》,批评重华不重实的流弊,期望世人关心农桑之事——“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卿心浮华,世风绮靡,归罪于牡丹,这未免太过冤枉。这一株从山乡僻野走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奇花异卉,历经多少贫寒交迫、风雨摧折,忍耐多少变幻进化,终于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异彩,完美绝伦!这是造化之工,这是人民之力。

  斯世为盛,幸有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