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停车难、上下班高峰堵,对于企业较为集中的新吴区来说,这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记者从无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新吴分局了解到,目前该区已着手规划多种形式停车场所,以破解停车难、交通拥堵的问题。
据规划局委托第三方调查显示,新吴区出行目的以上班为主导,比例超过75%;出行距离达9.52公里,高于全市4.98公里的水平;出行方式结构私家车出行达到42%,显著高于全市水平。按照2018年全区停车普查统计结果显示,按新吴区现状机动车保有量16.5万辆、按规范1:1.3测算,新吴区停车实际需求为21.45万个,而停车需求还在逐渐上升中,其中公共场所和工业企业密集区域停车位供应不足。
今年年初,新吴区提升了全区停车规划建设指标,目前在现有空间里挖掘停车空间,解决公共停车问题,其中一个思路就是开发地下空间,在现有土地上挖掘潜力,不仅节约用地,还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长江路沿线会建设4个停车场,他们将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地下空间,如太湖花园旁有个街角公园,其地下空间可用来做停车场;还有学校下方地下空间也可以挖空做停车场。
而另一个思路就是向上要空间,实现停车立体化。“比如楼顶停车,一些大型超市已实施了。现在新吴区还造了一些停车楼,占地面积很小,但可叠加停放许多车辆。”工作人员向记者出示了多幅停车楼的效果图,今年如龙山路附近、太科园等都将规划停车楼,以缓解该地区的停车压力。
近日,无锡地铁3号线东风站TOD项目获得工程规划许可证,项目目前在稳步推进中。据了解,该项目中会设置一个“P+R”停车场,不仅解决停车问题,还能疏导交通压力。所谓“P+R”就相当于换乘停车场,市民开车到地铁站,换乘地铁出行。这种停车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扩大选择地铁出行的区域辐射半径,对于远距离出行的市民来说,汽车以后只是摆渡交通工具,地铁作为主要出行交通工具。工作人员称,新吴区内地铁站他们都会考虑TOD和“P+R”结合设计,对于没有条件建“P+R”停车场的站点,他们会利用附近社会公共停车场,或者开设微循环公交线路,鼓励企业设置摆渡巴士,上班的市民出站点可坐公交或大巴去企业。(巫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