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鸿山街道渔稻共生种养基地的稻田里,小龙虾们长势喜人。新吴区鸿山街道通过采用“种养结合、虾稻共生”模式,将稻田由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虾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了“一水双收”、渔农“双赢”。
“之前清明假期前来垂钓的游客就挺多,一般都是大人带着小孩来体验。”渔稻共生种养基地目前由梁鸿生态农场负责建设,该农场负责人邹介荣介绍,采用了稻虾种养结合后,土地利用价值得到了提高,收入有了不小的增加。以往一亩地生产水稻一千斤左右,现在在一千斤水稻的基础上还能增加龙虾的收入,增加的收入大约能达到每亩地两至三千元左右。邹介荣坦言,其实以往光种水稻是基本不挣钱的。
“像你看到的这片田,大约四十几亩吧,养殖龙虾后会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龙虾一般是5-7月收获季,水稻的话六月底插秧,11月份收割。”他指着稻田给记者介绍道,去年刚开始养殖时,投入了40万元购买虾苗,投入不算小,但好在今年就可以不用再购买虾苗,只需要依靠以往留下的龙虾继续繁殖。“一开始的时候都没什么人来,但是如今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苏州的、常熟的,周边的居民都会慕名前来。”邹介荣介绍,基地的龙虾按照市价出售,目前是每斤25-30元左右。
“我们去年到省里学习后,选择了235亩稻田推进稻虾种养结合。”鸿山三农服务水利科科长邹新宇介绍,通过采用“种养结合、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将稻田由单一的生态系统转变为稻、虾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带来不小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