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生 文 |
无锡小笼名气很响,但锡城人同时也喜欢吃包子,传统说法叫大馒头。
清晨有时来不及在家用早餐,我就在河埒口地铁站街角口,买一两只大包,外加一袋牛奶或新鲜豆浆,便去赶地铁。在路上即可解决问题。由此在飞驰的地铁里,未免想及当年大包的“蒸笼”岁月。
想当年市中心某大饭店一侧空隙处,临时搭起简易房,开始外卖这种颇有气势的大包子,以其白白胖胖的惠山大阿福形象横空出世。在它之前已有另一种牌子的包子,也是名店配做外卖。不过因后来者居上,这一种大包的卖相与实惠程度、所谓的性价比胜了一筹,知名度一下飚升到了首位。为了生存,商业竞争往往就是这样残酷和激烈。
一时间,那块大肉饼、那包香甜的青菜香干丁,还有甜蜜度很高的芝麻、红豆、菜猪油,甚至还有蟹粉,在几只硬币的叮当声中财源滚滚风光无限。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大包依然风光不减当年,遍地开花,连外埠都有它许文强式的潇洒身影。小笼包、玉兰饼……都有百年的历史,而仅有十余年履历的这一大包,却因让利于民、给人实惠的优势,实至名归,一路鸿运大展。
时间闪回到十年前,我几乎每天下午三四点钟,都把这个大包子握在手里,以其盈实的口感犒赏自己。人当中年,自己的活动范围大致也不出那个圈子,步履始终匆匆,除了工作外,繁华的都市于我,似乎只有大包子与新华书店和自己有点贴身关系,而两者之间似乎有一种内在的联系,锡城的精神与物质,在两者之间交织出一种特有的话语。包子外表朴实无华,里面却色香味形俱全,实惠饱腹。包子这种食品极具大众化的品性。眼下外埠进入无锡早点市场的品种品牌也多,本地的有真正鸿运大包、穆桂英美食、园园包子等数十家知名包子铺。对消费者而言,只要好吃、实惠就行。
无锡人自古就把馒头当主食,一般不叫包子,叫馒头,肉馒头、菜馒头、素馒头、上梁馒头,没有馅的,叫白馒头。家中办事体都要送馒头,馒头在礼俗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过以小馒头为主,数量多,大馒头并不适合。无锡大包子成品牌,还是这几十年中的事,这种称谓的变化,一般人并不会去注意,其实既称馒头又称包子,对无锡人来讲时间已经很长。大量外埠人的涌入,吃包子成了家常便饭,再说邻近仅一江之隔的广大苏北地区,都叫包子,什么三丁包、蟹粉包、秧草包等等,都是早茶必备,名扬四海。
包子就包子吧,大多数无锡人本来就很包容,麦当劳、比萨饼、肯德基这些洋玩意儿都可接受,不要说俺自家的包子了,实惠好吃就行。其实如“鸿运”“龙凤”之类的名称挺老派的,估计也是老字号让人念念不忘。记得中山路上那家店装修后,曾经去撮过一顿,朋友的书法布置在里边,有幸被邀一起去边赏书画,边饱口福。当然不止一次前往,譬如婚宴等等,也去吃过面,但都没有大包子来得印象深刻。
好了,此刻我饿了,能来一只大大的包子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