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楝香锡山 年华维新

  昆成/文 生平/摄

  “门前桃李都飞尽,又见春光到楝花。”暮春时节,锡山南麓九龙壁下、喷泉池旁,那棵守望多年的老树又见紫烟氤氲。

  沉沉五瓣香

  团团九壁龙

  这是苦楝树,《目录》编号60,约120岁,树高14.6米,胸围217厘米,冠幅17平方米。它树形潇洒,枝叶秀丽,满树紫花细碎而繁密,花瓣细长五瓣,花冠规整,具狭长的花丝筒,花香沉沉弥漫,随着熏风吹拂脸庞,沁人心脾。

  在苦楝树北的半坡上,设置九龙壁三十多年,已成为锡山人文传承的新标志。该壁由壁座、壁身、琉璃顶三部分组成。壁长26.71米,高4.09米,壁身由144块涂釉陶板拼装而成。红、黄、绿、白、青、紫、蓝、橙、赭九条龙,灵动飞舞。仲东设计,宜兴均陶厂承制,1987年建成,当时造价11万元。惠山又称九龙山,锡山为龙首,在此处设置九龙壁可谓选址恰当;该壁与背后青山、山上宝塔相得益彰,和谐美观,可谓尺度适当;均陶为宜兴传统工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九条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可谓制作精当。

  紫丝缀藓花

  绿罗攒飞霞

  苦楝被西方人称为“中国树”,可见其乡土本性。其名最早见载于《尔雅》,“叶可练物,谓之楝”。《淮南子》上也有“七月官库,其树楝”之载。楝叶可包粽子,古人认为亦可驱邪。据陶弘景《别录》载,“俗人五月五日,取楝叶佩之,云祛恶也”。苦楝在我国分布很广,黄河流域以南、华东及华南等地皆有栽培,成书于公元六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有楝树生长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记载。

  苦楝,既是材用植物,其木纹理美观,有香气,耐腐朽,具光泽,是器具、舟车、乐器等的良好用材;也是药用植物,其花、叶、果、根、皮均可入药,正因这入药部分都有苦汁,才得了这个苦名。苦楝能杀虫,还能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是优良绿化树种。

  苦楝花淡紫色,香而形小,排成圆锥花序,萼钟形五裂,花五瓣。北宋梅尧臣《楝花》咏之:“紫丝晖粉缀藓花,绿罗布叶攒飞霞。莺舌未调香萼醉,柔风细吹铜梗斜。”写尽了苦楝花开、当空曼妙的清丽景致。唐温庭筠《苦楝花》则叹道:“院里莺歌歇,墙头舞蝶孤。天香熏羽葆,宫紫晕流苏。晻暖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这未免太过矫情,他不知苦楝虽将送别春天,却还有更多的如锦年华等待坚守。

  苦楝的果实或许比花朵更引人注目。秋熟后的楝实为小核果,呈金黄色,叶柄细长,像一串串铃铛悬挂枝头,故名金铃子。金铃子经冬不凋,一直长长地挂在枝梢,等到来年暮春花开犹有果在,因此习见果、叶、花同枝的情形。

  先民有遗穗 今古几千年

  根深叶茂的苦楝树生长在溪边田头,生长在街巷市井,生长在门前屋后,苦楝树守望着土地,苦楝树代表了家乡。这喷水池边的土地,不知曾有多少苦楝生长绵延,不知曾是多少人民生息繁衍的家园。

  你看,离树不远竖有一标志牌,上书“锡山古文化遗址”,且有良渚文化图腾。其文字说明为:“一九五五年秋于此及施墩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居住遗址。本遗址及周围均属于保护范围。”原来喷泉广场始建于1954年,1955年9月文物部门对锡山东南麓进行考古发掘,查明古遗址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喷水池和其西侧不远处的施墩。施墩是原锡山动物园猴山周围一高出地面五米的土墩,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北高南低呈倾斜状。因两处都在那时的锡山公园内,故名为“锡山公园遗址”。

  据谢春祝《江苏无锡锡山公园古遗址清理报告》记载,“一个很大的居住遗址。从文化现象上看,灰层堆积厚,有不少的稻谷凝块,当时应已生活安定,并有较发达的农业”。另外还清理出战国至汉代墓葬九座,随葬品有泥质灰陶簋、鼎、钫、杯及陶俑等。1987年10月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遗址控制单位。2010年秋,在锡山东南麓广约十万平方米的锡山先民遗址上,又发现了丰富的文物堆集,有红烧土、汉墓、纺轮、玉钺、船形棺、唐惠山寺僧人墓志铭、水井、韩瓶、古河道、稻田等。

  锡山遗址有文化层堆积,厚三米多。上层为春秋战国的文化堆积;下层为新石器晚期原始氏族居住遗址,属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类型,距今约七千至四千年。据考古分析和文物研究,表明锡山地区文化延续没有中断,自马家浜、松泽、良渚诸文化时期,经商周、秦汉,直到唐宋、明清以降,这里文脉传承,文化昌明。

  龙光塔下绿树葱茏,九龙壁前生机盎然。苦楝花开年又年。千万年来,锡惠山下一直是无锡人的家园,它是变化的,也是永恒的,它是传承的,更是推陈出新的。时光不老,年华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