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文化研究

学校通讯录里的商号

民国初年无锡商业研究管见

  | 江春 文 |

  侯鸿鉴曾说:“农为植其材,工为作其事,商为运售以通其财。无地无商,即无地无商业。”(侯鸿鉴编《锡金乡土历史》)民国时期,无锡被誉为工商名城。商号繁多,遍布城乡。但因历史上各商号规模小,均自生自灭,很难持久,很难有文字流传。因此,相关著作也只能语焉不详。那么,再现无锡商业的繁华还有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本文通过梳理民国初期学校通讯录里保存的商号名称,试图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资料选取

  无锡近代商业资料的系统收集,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调查成果主要保存在当时出版的年鉴、概览、工商大集等著作中,初步呈现了三四十年代无锡商业发达的大概。但时间再上溯到民国初年,则资料十分缺乏。近日,笔者阅读这一时期地方学校编写的校刊资料,其中刊载的历届学生通讯地址,不少是商号,于是,就产生收集商号名录来重建无锡民国初年商业图谱的想法。

  笔者把考察的时间范围定在1914—1922年间,也即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结束后不久的八年,它是地方商业在辛亥革命后呈现的一个高潮期。商号所及学校是位于城区的5所,涉及省立与县立、官办与私立、男校与女校、小学与中学、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等多种类型,均是地方新学发展后造就的名校,不仅吸纳了城区的不少子弟,更吸引了城外乡村学生的就学,生源具有一定的地域广泛性和代表性。

  校刊资料为《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同学录》(1916年)、《无锡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廿周纪念录》(1918年)、《无锡第一高等小学校杂志》(1919年第1期、1920年第2期、1921年第3期)、《无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杂志》(1918年第1期)、《无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十五周纪念》(1917年)、《无锡县立乙种工业学校同学录》(1914年)、《无锡县立乙种实业学校辛酉壬戌癸亥同学录》(1923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1914年第1期、1915年下、1917年上、1918年下)、《竞志校友会汇报》(1922年第2期),计14种。

  通过繁琐的检索,笔者从上述资料中共收集到近500家商号的名称,它们的集合为分析这一时期无锡商业情况,提供了一种可能。笔者选取部分罗列于下,因限于篇幅,恕不对出处一一注明。

  无锡城厢商号选录

  城厢内外是无锡商业繁荣的中心,是商号最集中的区域。

  钱庄、银楼有水獭桥宝泰、北大街义源、北门外豫祥、仓桥下惠裕泰和书院弄老生生金珠店。当铺有后竹场巷保大、保兴,中市桥仁济、营桥巷公顺。

  米号有观前街鸿兴裕,麻饼沿河汇丰、裕泰、汇丰,三里桥赵立茂,横浜口陈合茂,西门外嘉泰、恒润、鼎盛,江尖邹裕泰,清名桥邱裕生。

  蔬菜业有黄泥桥陈洪昌鲜菜行、麻饼沿河廉永仁猪行、西门外周春阳肉庄、东门外蒋荣记肉庄。槽坊有斜桥下陶东昇、清名桥大有、伯渎港复昌。酱园有棚下街鸿泰祥官酱园、洪泰祥,清名桥协兴昌。另外黄泥桥有石顺记面筋号、陈瑞兴酒行,西门外有高恒裕盐店、北门城脚有盐公栈。

  烟酒店有三里桥源丰、书院弄李汇兴、接官亭周同泰、南长桥万兴及西门外大街韩广源、吊桥福兴成。南北货有清名桥刘大有。茶叶、茶食店有大市桥永泰、黄泥桥高立生、笆斗弄徐嘉和。茶室有崇安寺聚兴园、大娄巷龚厅、坛头弄悦心。饮食服务业有太平巷口富春饭店、西大街修发店。

  百货业有城区斜桥下益茂京货店、北门大桥堍王正兴洋货店、东大街周信昌零剪店(为无锡首家,其商脉在现商业大厦得以传承)。洋货店有西门鑫润、黄泥桥荣昌祥。皮货店有城内和泰、青果巷许泰昌、书院弄泰隆。还有城内尤悦和钟表店、书院弄严义昌洋镜号、监弄涌茂祥鞋店、北长街华宝大席行、新市桥骨货店。北门景凤春花粉铺(其售卖的香粉、香油还在巴拿马赛会获奖)。

  绸布店有三下塘懋纶(为无锡绸庄三巨头之一)、新市桥彩绸、北门九大。服装店有寺巷薛新和、堵家弄寿衣店、北门瑞成夏布行,还有亭子桥华益茂染坊。纱号均在北塘,有恒益、大康、晋丰(老板赵慰珍,资本6000元,中等规模)、协昌(为时三师学生、后任县教育局局长陆仁寿的通讯处)。茧行有南门外同福昌。

  书店有城内日升山房、推官牌楼无锡书局、北大街学海书社、崇安寺乐群公司、寺后门碑帖寄售处(他们均为教育书刊的承印机构)。纸笔店有城内施凤林(为无锡第一家)、大市桥垂露斋、小河上纸作坊。

  香烛号有大市桥老纯泰、接官亭裕大。漆号有打铁桥德兴瑞、西门外吊桥瑞昌、清名桥黄永泰。油麻业有北门外同益泰、王源长。竹木器店有西横街陈万兴、斜桥长春、谈渡桥江恒兴、西横街张茂兴、南上塘杨隆发。铜铁号有书院弄口唐顺兴和监巷口老双成。剪刀店有寺后门张小全顺记、推官牌楼下老仁记。

  药店有书院弄口李同丰(1911年由李云泉创办,是难得幸存至今的老字号)、北门普益、亭子桥天和、清名桥庞济寿、西门高道生和高济春、笆斗弄补天斋镶牙室和江阴巷益大药材号。

  无锡乡村集镇商号分布

  近代无锡作为工商名城,其商号的分布并不仅止于城厢;在广大的乡村,尤其是集镇上聚集甚多,而民国年间留下的统计资料均无涉及。

  东亭镇有华义茂和源裕南货号、恒泰布号、应运茶社、陈万兴鱼行、天益药号,东街有义记洽南货号,北街有过春和号、济恒药材店。

  南方泉有合泰和陈兴泰南货号、庄义昌肉庄、裕泰鱼行、源丰润槽坊、正泰兴木行,在附近村落中有石塘益昶恒苎麻店、方桥顾万丰号、仙河头陈立大号。

  玉祁有卞永兴山货行、薛昶泰衣装庄、宝寿堂药号,另有唐鼎亨记和唐鼎丰永记商号。

  堰桥镇有大生堂药号,商号有尤乾泰、尤义源、胡元吉、鸿泰、胡家渡胡德泰,还有杨巷上陈元酒店。

  甘露镇有日新京货号,荡口镇须万春米行,大墙门有德和祥京货号。

  洛社有周顺隆肉庄、管叙源槽坊、杨恒隆烟店、德裕和德生堂药号,在上塘有陆永益号、许同兴号、陶源昌号。

  张泾桥有益寿堂药号、秦裕隆商号。徐恒丰和王洽昌米号(为下文引用的时三师学生、1927年4月任县立商业中学维持会委员长胡念倩的通讯处)。

  安镇有王隆昌南货号、悦来米行、信盛义号、张信盛协记,药号有德寿堂和宁和堂。

  东北塘有恒茂染坊、广泰祥药号,商号同仁、李恒丰、光泰祥。

  胡埭有杨长源号。张舍有曹公泰号。藕塘桥有义和祥布庄、兴昌裕木行、恒丰号和胡恒昌商号等。新渎桥有钱源顺南货号、钱义昌号、永兴槽坊。戴溪桥有马恒泰肉庄。

  开原乡有河埒口正乙堂药号、仙蠡墩青云楼茶店、荣巷孙顺兴号、钱桥朱寿山药号、陶恒记和韩兴盛商号。

  另外,时三师学生钱松岩的通讯处是宜兴杨巷朱茂盛号。

  基于商号名录的分析

  仅依托几百个商号名来揭示民国初年无锡商业的繁荣,似乎尚有困难;但集合它们,就如同把单个数字汇成有联系的大数据,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一些观点。

  商号与经济研究。民国初年无锡城乡到底有多少商号支撑起繁荣的商业局面?有资料统计,1923年无锡有粮行139家,米店82家,绸布店37家,百货店79家,油行10家,五金店4家,肉店43家,鞋帽店39家,书店8家(无锡市史志委编:《无锡史志》,江苏人民出版社)。实际数字应该远大于此,如有人曾说:无锡每一乡镇的街市上“茶店总是会十二分的兴旺的……甚至乡僻小巷,也会有茶店的开设”(胡念倩:《怎样去创办一个中心茶园》,《无锡教育周刊》1928年第57期),可见当时无锡商号的总数确是很可观的。

  笔者初步收集到的商号不足500家,可能只是当时实际总数的几分之几。但有了这些商号的招牌,三里桥、北塘大街、清名桥等地的繁华商业更鲜活,而布号、寿衣店、绸号、染坊、茧行、猪行、钱庄、典当、米号、南货号、肉庄、鱼行、药号、茶叶铺、面筋号、盐店、茶室、烟酒号、槽坊、酱园、茶食号、竹器店、圆作店、铜锡号、铁号、剪刀店、京货号、春花粉铺、香铺、鞋店、香烛号、骨货店、纸作坊、香店、笔铺、书局、纱号、席行、皮箱号、皮货号、洋货店、饭店、洋镜号、钟表店、修发店、木行、木作行等增添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同样,这些商号提供的空间分布、行业结构,如当时米市在三里桥,金融在北门、商业在城中和南长街,东亭、南方泉、堰桥、玉祁等镇区是地方商业的次中心,也印证了已有的研究结果。如假以时日,再进一步借助校刊、邑报收集扩大数据总量,定可提供相对完整的资料。

  商号与教育互动。近代无锡是工商名城,教育也名声远播,两者互动乃是城市发展的综合力量。上述商号背后,直接或间接有子女、亲属在各校就读,不少商号还不止一个学生。如查家桥生生堂药号是包括陈凤威在内的5位学生的通讯处,三里桥源丰酒行为6位学生的通讯处。商号经营所缴忙漕、屠宰带征的附税,以及为自己子女上学所支付的学费、杂费、住宿费等,成为地方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仅以学费为例,假设平均各类学校每位学生年需7元,无锡全县有2000个商号有子女就读,那么年提供教育经费可达14000元,如加上住宿费、杂费等,数字更为可观。1920年学年,无锡全县教育经费总数才12万元(《省视学视察后之令知》,《新无锡》1920年7月22日),无锡地方商业发展对教育的经济支持情况可窥一斑。

  商号与文化变迁。中国近代商业发展深受西方的影响,故洋货横行城乡,挤压土货,以致时有抵制洋货事件的发生。但商业所受西方影响可能形式多于实质,售卖的商品可以是洋货,但商人的观念并未西化。中国传统社会是讲究名分的,即名必须正。观察这些商号的用字,均以顺、泰、乾、生、义、昌、裕、隆、盛、聚、宝、寿、益、济、茂、源、福字为多,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多偏于褒义,表示希冀祝愿、顺乎自然的观念。这一时期无锡用西方洋文命名的商号极为个别,如1921年无锡创办有亨得利钟表店(无锡市商业经济学会编:《无锡商业单位沿革志》,2014年10月),为没有代表性的个案。

  “所有史学家都是人类过去事实的搜集者。”([意]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著,晏绍祥译《论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学》)当历史与历史研究因资料而发生纠结时,通过适当方式,重组资料的谱系将是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