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位于毫不起眼位置的山下清泉,周边景致甚至略显荒野,背后可能蕴藏着不凡的典故。近日,有锡城文史爱好者访古探幽,经过细密的考证推断,位于惠山区钱桥山泉广场的一处正在汩汩吐冒的泉水,极有可能和南宋四大名臣之一的李纲有深厚的渊源。
探 访 这里有极好的山泉水
沿着山泉广场拾阶上山,绕过转盘般的雕塑,可见两处宽阔的平台,如今是出售低廉价格茶水的小茶馆,为来此散步游览的客人提供歇脚和茶汤。问起山上可有泉眼,店主都清楚得很,热情指点来访者大概位置所在。
经过一位当地知情人的指点,记者从广场西南方向步行百米左右,就在靠路边不远的草丛里,见到了一处尚在汩汩喷吐的山泉,泉水极其清冽,泉眼清晰可辨,用一根小木枝,就可以见到黄褐色的岩石上有孔洞,其中不断有清水向外冒出,小水潭深几十厘米,随着水流的不断外晕,水纹弥漫荡漾开来,四散流去。沾了暑热的手轻轻触碰,泉水清凉透骨,而周围的繁茂植被有芦苇和无数杂草、野花,它们的葱郁,将这汪清泉“掩盖”保护得极其隐蔽,毫不起眼,外来游客即便来到这里,也极容易错过。
天然泉水在无锡可是稀罕物事——除了广场上经营店铺的,周围的很多民众其实都知道这里有天然泉水,他们中的很多人,每天会带了塑料空桶前来泉眼位置装水,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年轻徒步男士告诉记者,这里附近本来就有村庄,原住民们都知道这里有泉眼,用这里的泉水煮水泡茶,清澈甘甜,茶味很好。现在老村子拆迁了,还是有很多人开车来取水,天气好人多的时候还要排队呢。
溯 源 泉眼始在“老虎山”
热衷寻访文化源头的文史爱好者陆云发对此有过详细的考证。山泉广场之上的这个村庄,早先名为“历村”,多名无锡李氏宗亲联谊会的成员早就从家谱里得知,李纲父母之墓位于舜山北麓俗称“老虎山”的山脚下。墓前有四脚牌坊,当地形象称为虎之四爪。有年老的村民指出,山泉广场位置的老村子,“老发头”里的确叫过老虎山,那四个牌坊,有人说像老虎的四个“奶头”,也有说像四个爪子,反正都和老虎有关系。
文史爱好者们多次走访当地多名知情的老者回忆指认,1949年冬天,有村民人为毁去了历山山上的老牌坊,只因牌坊的门头正对着他家的大门冲煞了他家的风水,现场留下了牌坊石柱的断面。1958年前后,当地农村开始兴修水利,牌坊的多处断石被移做西浜筑水渠机头石料,石头上面有清晰的镌刻文字图案可证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老虎山”被开山采石,被挖去中尾大段,直到本世纪初重新保护山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复林复绿,原来被挖的山体部分重新填土造山,汩汩山泉的位置掘池引水,坡下建起了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山泉广场。昨天记者看到,被引水的水面开阔,如今一派原生态湿地风貌,密密的芦苇丛里,不时飞过各类野生鸟类,还有野鸭子筑巢育娃。
考 证 李纲笔下的“大松坡”
有史料可考,南宋名臣李纲之父母曾葬于无锡湛岘山,1101年,其母逝葬,李纲庐墓守孝三年期间,亲植松柏数万棵;1121年,其父赠太师李夔逝,李纲将父与母合葬于湛岘山,丁忧庐墓守孝三年又亲植松柏万棵。李纲诗有“手植松与桂,青青三万株”,其多年手植的松树,蔚然生长成林,后人称为“大松坡”。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如今别提是“大松坡”,就是“湛岘山”这山名也无人知晓,李(夔)赠太师墓迹也如水中花、镜中月一般难觅影踪。这史上美传的名山茂林“湛岘山大松坡”究竟在何方?
查阅史籍,旧邑志锡地山川卷并无“湛岘山”记载,仅在名人墓卷记有李(夔)太师墓在湛岘山。明崇祯年蠡湖野叟王永积辑《锡山景物略》有较具体些的方位记载:“崋峲山,北为湛岘,即陇西李夔葬地,为忠定公庐墓处。”崋峲山,在惠(龙)山西南突出处(钱荣路东山村后),南为横山,西与舜山相指。
《龟山全集》载有宋杨时为李纲母撰《令人吴氏墓志铭》,记李纲母吴令人葬无锡县开原乡(注)历村湛岘山之原。李纲母亲逝世之年,长子李纲十九岁。由于其大舅父吴彦申与当时“师事二程”,开创无锡“东林书院”的著名理学家杨时(龟山先生)为友,且杨时与李纲父李夔亦多有交情,故由舅父请杨时先生为其母撰写《令人吴氏墓志铭》。虽然已距今900年左右,墓志铭为宋当时代作,地点及线索明确。历村古村落仍在,在现钱桥镇域舜山的西北。
邵涵初在《惠山记续编》记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因湛岘山李太师墓年久被废后,其地被当地邑人窃卖,以病不赴直隶南和县知县的无锡官绅邵涵初率邑士讼至官府,新无锡知县吴雨亭明断,经邵等邑士力复于咸丰二年(1852)修葺湛岘山李太师墓。邵涵初在《惠山记续编》中记:“李夔墓在壹字无号山粮一亩。”并按记:“湛岘山非慧(惠)山之寰区也”“璨之左,崋峲之右,乃惟慧(惠)区”。邵亲力收复并修葺湛岘山李太师墓,其记录毋庸置疑最具准确权威,说明湛岘山在惠山北不确切。
记者查阅《锡山李氏世谱》,其中记有光绪三年《复卫国公墓记》:“始祖忠定公封翁卫国公墓,在无锡县开原乡湛岘山之原,坐落无锡开原乡廿二八图壹字号办无号。上至山顶,下通大路。左有庐墓处,椽屋三楹。前有涤砚池,清泉一勺。忠定公曾两庐于墓,手植松柏数万枝。光绪丙子合族捐资修葺,建牌坊,筑墙垣。”
抽丝剥茧这层层史料,博古观书,亲身实地探访,这一勺至今绵绵不绝的清泉故渊,来源脉络明晰,虽地处荒野平凡,确实在是历史悠久,喟叹其静观事事风云变幻!
(陶洁)
(史料部分图片来自陆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