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看无锡

机械化作业提高耕种效率,人力插秧只作查漏补缺

一个机手一天50亩水稻

  6月1日,阳光充足,清风徐徐,泥土的湿润芬芳气息弥漫在万亩良田的空气之中。随着气温升到30℃左右,位于无锡锡山太湖水稻示范园的田野中,处处可见现代化机械插秧的科技农忙场景,这是无锡今年插下的头茬秧苗。

  上午一大早,记者来到锡山区东港镇东南村,这里是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无锡锡山太湖水稻示范园的核心水稻产区,这里的2000亩广袤土地,正在进行苏香粳100、南粳46、武香粳968等精品地产稻米的自动化插秧。只见农户们分组将一盘盘碧绿的秧盘装车后,直接排列到插秧机上,操作熟练的农机手陆寿元先驾驶插秧机先在一片整齐的田垄里空车行了一趟,在水稻田里先行轧出疏密有间的空隙,第二趟才开始插播水稻秧苗。“虽然是自动化插播的,我们作为机械手关键就是控制好方向和车速,既要开得稳,又要保持适当的匀速,秧苗才能保持良好科学的疏密程度。”

  “哒哒”声中,几台插秧机相向而行,身后,一排排嫩生生的绿色秧苗随即整齐划一地屹立在土地上。因为去年暖冬,今年的夏季插秧工作比去年早了一周。和前些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今年从耕地到插秧到收割,无锡的水稻种植全流程实现了机械化,人力只是作为“查漏补缺”的经验型质量把关,相对轻松了不少。每个农机手都持证上岗,从早上7点一直插秧到下午4点半,每个机械手平均一天插秧50亩。“若按照原来的人力插秧计算,50亩水稻田需要35个人工栽种1天才能栽完,现在一台机器一个人就可以了,中间还能休息。”陆寿元是锡山区的“杠把子”农机手,这几天忙完了示范园的水稻地,还要去别的乡镇水稻田里支援农事。

  除了核心示范区的整齐土地,农机手们还将奔赴周围其他的高科技水稻实验田,这些实验田里,种的是和江苏省农科院、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市农科院等院校机构合作培育的精品水稻品种,承担了本地乃至全江苏优品保留提升、新品培育的任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无锡的本地产大米基本亩产可达1200斤以上,高产田可达1600斤以上。去年最畅销的本地大米类别中就有示范园开发培育的“吴越水晶”系列精米、五彩米、低水溶蛋白米等多款绿色大米,外观口感香、净、软、精,是典型的好吃江南大米品种。

  (晚报记者 陶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