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蠡园给人留下感慨,感慨的更多是遗憾。那么,渔庄给人留下感慨,感慨的更多是惊叹!
在渔庄的园基——纳入蠡园的遗存上,人民书写了时代答卷,营就了一处以春桃夏荷著称的享誉江南、罕有比肩的湖滨特色园林——人民的新蠡园。
挺挺立群秀 望望傍归云
游人来到蠡园,第一眼总为其富有特色的大门门厅所吸引。这是一座颇具江南特色的石库门建筑,门厅面阔三间,进深九间,双坡小青瓦屋顶,方砖贴面,门洞上有砖刻题额——金光闪闪“蠡园”二字。今日之蠡园与历史上的老蠡园、老渔庄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这座门厅,就是老渔庄的大门。历经数次改建,在两园合并时辟为新蠡园的正门。而由此入门,便是渔庄旧迹了。
进入门厅往南,后墙开八角形门洞连接暗廊,暗廊尽头出一月洞有假山却道。左前,穿过石“峡谷”,假山归云峰下有亭曰“四方”,“为有石栏探看水,竟无粉壁怕遮山”,就在亭西侧、水池边,一棵粗壮的大树仿佛巨人,坚毅挺立,凝神静望。这株黄檀,《目录》编号95,树龄120岁,树高13.3米,围径135厘米,冠幅13平方米。它在湖滨扎根,它在湖滨生息,悠悠岁月,早已深深眷恋这片秀水,日日守护,也阅尽了树下园林的沧桑废兴。
不知春早晚 一雨抽新萌
黄檀为蝶形花科黄檀属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地区,是出了名的“懒树”!在本地,时间到了五月里,周遭早已是一片浓荫的夏日模样,可黄檀树上依旧是光秃秃的,仿佛“枯死”了一样。整个春天,都见不到它重新萌发,因此人们称它为“不知春”:既不争春,也不报春,黄檀贪睡“不知春”。直到初夏一场雨,酣畅淋漓,它才像打了个激灵,一夜之间新芽萌发,故有“望水檀”的雅号。从此它快速地长叶、孕蕾、开花、结果,又在十月早早地黄叶飘零,睡大觉去了!黄檀是很好的乡土树种,不过现在没有育种了,更谈不上推广,除了在园林里的几棵外,一般很难见到。
叠山人竞看 悠扬渔庄水
当年陈梅芳在蠡湖边上雄心勃勃构筑新园时,他可曾想到一个“纸上宏伟”的渔庄最终未能实现,他可曾想到旧渔庄陈迹已在新蠡园的更生中漶漫不清,他可曾想到当年引种下乔柯终于为昔时荣光存下信物。不仅黄檀,当年造园留存下的九株老树,都会替他记住。1930年,在上海经营呢绒致富的陈梅芳在蠡园西侧造园。渔庄的命名,与蠡园类似,有着向商界始祖——渔父范蠡致敬的意味,并与相邻的蠡园相呼应,同时也暗示了两者之间竞争关系。陈梅芳,是蠡园园主王禹卿结发妻子陈氏的弟弟、王亢元的嫡亲娘舅。陈氏构园,处处存着与蠡园较量的心思。一则渔庄俗称“赛蠡园”,陈发愿要把园子造得赛过蠡园。陈请虞循真、陈志新帮忙,填芦苇滩,筑石驳岸,建设亭榭,还从江浙等地运来湖石、石笋堆叠假山。二则陈当年明言,园子建成后即免费开放,供市民游乐。
蠡园经过三个造园主与造园时期,有中有西、风格杂糅,在布局等方面多体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渔庄相对则更为古典,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平地造假山,以呼应近湖远山,形成“假山真水”格局。渔庄造园时,在湖滨筑岛,特聘浙江东阳石师蒋家元平地造起七座大假山、二十余座小假山。假山群以“云”字命名,有云窝、云脚、穿云、朵云等。其中,归云峰高十二米,为最高峰。周边小溪小亭小桥等景观设置,模仿会稽兰亭的趣味。
抗战爆发,渔庄建园工程未及过半便被迫中止,建成面积不到四公顷。无锡沦陷后,蠡园为日军所占,渔庄被汪伪江苏省渔牧实验场占用,两园均遭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当局进驻,有所恢复。
1952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整修园林,将原蠡园百尺廊详细接出,筑“千步长廊”连接两园,将蠡园渔庄合二为一,以“蠡园”统一园名。值得一提的是长廊的花窗,用瓦片砌成纹样各异的图案,现存80个,无一重复,令人称绝!
1954年,完善原为“青祁八景”之一的南堤春晓,并在百花山房南面的柳堤上构四方池,于东西南北向池岸各立一亭:春亭“溢红”、夏亭“滴翠”、秋亭“醉黄”、冬亭“吟白”。四季亭东侧有一环水小岛,岛上建涵虚亭,亭畔置“渔庄”砖刻,铭记历史。
1978—1982年间,由李正主持规划设计,在园子东北另行征地拓建,建成“层波叠影”。1990年代中期,又改造老渔庄百花山房一区。其时蠡园占地123亩,其中水面约占五分之二。
蠡园不是一天造就的。今日之蠡园当然跟范蠡没有多少直接关系,它肇迹于民国初年虞氏开辟的“青祁八景”,后经王氏初兴、陈氏建园、王氏扩园,留下珠玉四散,最终在人民的手中焕发新颜,再造神奇,成就这“假山真水”、别致精美,宛若天工、独一无二的一方名园。见证者何其有幸,创造者何其有幸,欣赏者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