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这片40万㎡“水下森林” 进入最佳生长期

今年还将加大投入扎实推进生态修复项目

  江达生态供图

  六月,已进入太湖安全度夏的关键期。而在蠡湖湖底,一座40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也进入了一年中的最佳生长期,水生植物繁茂丰美。自2018年开始实施蠡湖生态修复项目工程以来,这座“水下森林”已成功在湖底扎了根,水质提升效果显著,目前已进入运行维护阶段。

  “水下森林”净化效果棒

  近日上午,蠡湖西北角上,记者站在渤公桥上向下望去,清澈的湖水一眼见底,密密麻麻的水草随波摇曳。面条样的是苦草;墨绿色沉在水底的是金鱼藻;叶子一片片羽毛似的、团起来一簇簇的是狐尾藻……这些水草同一些鱼虾螺贝一起,构成了蠡湖的“水下森林”。向东眺望,远处有鸭子闲游、水鸟掠过。湖面被浮标隔成一个个约3000平方米的小网格,浮标下方则是沉到湖底的用以消浪的生态围隔,待项目稳定运行后将被拆除。

  据介绍,蠡湖生态修复项目是国家“十三五”水专项滨湖城市湖泊草型生态系统重构课题的示范工程。在该项目实施之前,蠡湖的水体存在水体透明度低、生态系统不完善、水体自净能力差等问题。项目实施单位江苏江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双层围隔消浪系统、水体透明度提升技术、鱼类生态调控技术、沉水植物群落配置技术等手段,改善该区域的生境,并对沉水植物群落进行重构,构建的这片“水下森林”有效提高了蠡湖水体的自净能力。治理效果肉眼可见的变化就是水变清了,“水体透明度由治理前的30-50cm提高至目前的120-130cm。”江达生态技术人员程花介绍说,“如今的水体水质稳定维持在地表水Ⅲ类,局部区域可达Ⅱ类。沉水植物的覆盖度也由原先的不足5%提升至50%以上。”

  “种草”可是项技术活

  “水下森林”的构建离不开各种水草,而“种草”也是项技术活。据介绍,“种草”前可没少费功夫,光是控鱼赶鱼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之后还运用围隔等多重技术消浪以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创造适宜生长的条件。如今,“水下森林”的草种已有七八种,种植量达100多吨。“主要选择的是太湖流域的本土草种,如密刺苦草、微齿眼子菜、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这些品种对水体氮磷吸收效果良好,通过与藻类竞生的机制,可以有效抑制水体藻类的爆发,降低水体叶绿素a浓度。”程花表示,水草的种植也很有讲究,要视不同的区域、水深、泥质、季节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草种,得有针对性地合理配置沉水植物。“我们有一个水生植物信息数据库,根据蠡湖的水深特点,在浅水区以草甸型沉水植物群落为主,兼顾景观效果;在深水区以立体水生植物群落为主,选取高大、耐低光的沉水植物;根据底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如‘草坪毯’‘打穴种植’等。为了确保一年四季可以看到‘水下森林’,同时保证水体的自净功能,我们增加了伊乐藻、菹草这样的‘耐寒种’。”

  如今,蠡湖“水下森林”更茂盛了,水体更清了,水生植物群落更稳定,水生植物的多样性也更丰富了。“2016年洪水来袭时,蓝藻倒灌进了贡湖湾。但由于贡湖湾治理后的生态系统很完善,水体自净能力强,10天左右蓝藻就被水生植物净化掉了。”程花举例说。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水体的运行维护也相当重要。目前,这片“水下森林”已进入后期运行维护阶段,除了正常的水面保洁、水草收割和补种工作外,还要进行水生植物的调控和鱼类群落的调控,以确保蠡湖水环境的稳定。

  大投入构建“水下森林”修复生态

  同样的,在梅梁湖吴塘湾北部也有一片6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这是无锡首次在开放水域大面积人工种植水草,通过生态修复,这里的水体能见度已从两年前的30-50厘米提升到了现在的1米左右。据了解,无锡目前种植水下植物的一共有三处,总面积约246万平方米,除了蠡湖、梅梁湖水域外,还有贡湖湾,这里的种植面积也最大,达2平方公里。水生植物给太湖治理生态修复带来了惊喜,它们在锡城许多河道的治理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小胡山浜、荣巷西浜、唐巷浜、三节桥浜……得益于“水下森林”生态系统,锡城越来越多的河道水质正在越变越清。

  因此,今年还将加快人工种植水生植物生态修复项目实施的步伐,进一步扩大梅梁湖人工种植水草试验项目范围;继续推进宜兴太湖西沿岸湖滨生态湿地带修复工程三期项目,实施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主要种植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植物覆盖率在50%以上,以恢复生物多样性。希望通过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消减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提升太湖水质。(晚报记者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