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雨,一落就入梅了。江南梅雨,是因初夏梅子黄熟而得名,又因潮湿天气易生霉变,邑人故称之“黄梅”“黄霉”。本地黄梅天梅子见得少,而杨梅却恰逢上市,以至于许多人说起黄梅想起的都是杨梅。
结根依危崖
在野任自然
杨梅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广泛,约有50种,其中我国有4种,最常见的就是杨梅。杨梅原产中国温带、亚热带中低海拔山林,适生于海南岛以北至长江流域以南,即北纬20度至31度间,与柑桔、枇杷、茶树、毛竹等分布相仿。无锡位于北纬31度区域,接近分布北限,而上述物产恰恰也是本地特产。本埠出产杨梅,大浮杨梅、马山杨梅大名鼎鼎,两地栽种品种略有差别、各有特点。作为果树,都是经过嫁接改造的,当地人称“家杨梅”。而作为杨梅的适生地区,是否还有“野杨梅”,甚至生长多年的野生杨梅树呢?
雨后日出的天气格外闷热,马山岛上的空气除了湿,还弥漫着一股酸甜夹杂的气息,那是真切的杨梅的味道。岛西南角有大储山,山林间满是杨梅树。此时,树上鲜果,地上落果,农人忙摘果。杨梅果熟易落、保鲜期短,果农说“三分之一在树上,三分之一在地上,能有三分之一卖掉,就是很不错的收成”。杨梅成熟在梅雨季,又最怕下雨,一下雨落果更多,收成就少。
大储山连绵蜿蜒,余脉入湖形成石嘴,人称西青嘴。如在湖上由南向北眺望,可见石嘴如游龙卧波,自南向北可辨龙头、龙舌、龙睛、龙颈、龙背、龙尾,形态栩栩如生,故又称之为龙头渚。沿着山崖小径,林隙依稀可见龙头时,一株沧桑老树赫然侧立。这就是我们要探访的杨梅树,《目录》编号463,树高8.1米,胸围径180厘米,冠幅12平方米,约120年。它主干微向湖侧倾斜,枝叶凌乱,是长年未经整饬的本真样貌。虽然靠近路边,却已生根在山崖陡壁,使人可以近观而无法趋前。看得到、难近身,或许是这棵野杨梅树得以孑遗的一个原因吧。当此时节,它果实累累、满树红亮!
附近陡坡上尚有一棵白杨梅树,当地称“水白梅”,古朴沧桑,老而弥坚,当地人传亦有百年左右。
玉肌红生粟
墨晕染紫裳
杨梅果味酸甜适中,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工成干、酱、蜜饯等,还可酿酒、泡酒,有止渴、生津、助消化等功效。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杨梅属花粉,说明七千多年前先民就已懂得利用杨梅。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文物中也发现有杨梅果实和种子。
杨梅的人工培育史超过2000年,最早见诸文字的是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有“樗枣杨梅”的记载。东方朔《林邑记》也载,“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酝酒,号梅香酎。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太白在《梁圆吟》中唱到,“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可见农历五月吴地多产杨梅,且蘸着盐吃。杨万里诗曰,“梅出稽山世少双,情如风味胜他杨。玉肌半醉红生粟,墨晕微深染紫裳”。陆游则说,“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这些诗文把杨梅的产地、性状、特征描摹得丝丝入扣,如在眼前。
挥鞭策神马
跃此烟波上
野杨梅树是苍老的,而这置身所在的龙头渚更为苍老。在龙头渚西崖湖滩上有约2平方米的天然大石,石面有四穴,每穴直径一尺,深六七寸,形如马迹,湖水上涨时,仅见二穴,湖水落时全见,人称马迹石。相传秦始皇南巡会稽郡,留宿夫椒山时神马踏石留印,遂改夫椒山为马迹山,后人略称为马山,这就是马山得名的由来。也有说马迹为汉代郁使君所留的。因石而名山,因山而名岛,盖应如此。
龙头渚还有蛤蟆石,位于西青嘴和马迹石中间,崖岩两层相叠,一石状如蛤蟆,头朝马山,背向太湖,若张嘴缓步爬山,形象逼真。离马迹石不远处,有岩石仿佛一桥横架,“桥”孔可容人弯背而过,俗呼马迹桥。明代马山人钱孝有诗:“祖龙架石梁,跨海观晃漾。挥鞭策神马,跃此烟波上。青山有遗踪,石面经风浪。故事传渺茫,令人起惆怅。”
钱氏号西青山人,大约生活在明代弘治至嘉靖年间,博通经史,所交邵宝、文徴明等皆一时名流。他始创《马迹山志》,为当地存留许多史实。约在正德十年(1515年),退隐故里,在龙头渚附近筑“西青小隐”。颇多故事传说的无锡人邵宝仿佛曾来龙头,在是年冬为钱氏撰写《西青小隐记》谓,“师舜通经学古,博雅多文。盖士之秀者也”。又云,“夫椒之西峰,曰西青。山人谓山有诸峰,而是峰独擅是色,故名归之”,“小隐者,为屋数楹,屋前后植竹千竿,中藏书数千卷。”当年的构筑早已湮灭,今人建有西青草堂以资延续。
往事越千年,何必起惆怅!嘉果应时来,青山掩遗踪。如今这湖山之间依旧葱郁丰盈,极目无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