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3版:"锡"望

科技创新建设在“山水之间”奔涌

滨湖正打造近悦远来、敢为人先的创新高地

  时至今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滨湖,依靠科技实现产业转型,利用创新成就高质量发展;从新时代出发的滨湖,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征程,将全力推动“三大提升”战略向纵深发展,为建设“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的高品质美丽湖湾区提供强的科技支撑。毋庸置疑,这里将成为科技创新产业的“新蓝海”。

  滨湖科技创新故事生动闪耀

  回顾

  过去

  回首一路走来的路,滨湖科技创新的故事很精彩。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集成电路“黄埔军校”的华晶集团就从这里起航,中国第一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这里诞生。上世纪90年代,郊区宝通电子生产的陶瓷滤波器获得全国乡镇电子行业第一块国优金牌。进入21世纪,滨湖科技创新的印记更加鲜明:2007年中国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第一企”药明康德成功登陆纽交所;2010年中国首个物联网基础软件平台在这里发布;2011年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载人深潜海试成功;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连续四年雄踞世界超级计算机首位,蝉联2016年、2017年“戈登贝尔奖”。“十三五”期间,滨湖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1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4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可以说,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滨湖经济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内涵。

  聚焦

  当下

  科技创新的沃土,承载梦想的港湾

  当前,疫情叠加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市场袭来阵阵“寒意”。实践证明,抵御“寒风”的最优之选就是科技创新,只要掌握核心科技,即便看似“山穷水尽”,也能迎来“柳暗花明”。比如,蠡湖增压从传统的“客户来图加工”转型为全面参与客户产品开发,成为涡轮增压器行业领域的翘楚。卓胜微专注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以过硬的技术在行业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受到资本市场热烈追捧。药明康德从一间实验室起步,逐步具备了贯穿新药研发全过程的能力和技术,成为全球小分子医药研发领域的“领头羊”。这样的例子,在滨湖还有很多。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产品的更迭换代越来越快,唯有练好科技创新的“内功”,才能练就无畏市场风雨的“金钟罩”。奋进在新时代的浩荡春风里,滨湖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就是秉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不断释放的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这里四季有花、随处见景,交通便捷、气候宜人,是广大创新创业者获得灵感的理想之地。拥有高标准建设的各大园区及生活配套区、文化商业区和休闲娱乐区等,是创新创业者的乐园。这里还集聚了江南大学等3所高校,中船重工集团七〇二所、中航工业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所等12家省部级院所,“核医学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省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8个……浓厚的科研氛围,吸引了一批创新科研人才近悦远来。此外,滨湖也在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设计、高技术装备等方面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激发创新大能量,交出亮眼“成绩单”

  近年来滨湖坚定落实创新驱动核心战略,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过去的一年中,滨湖紧紧围绕打造全市“活力创新源”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全区研发投入24.7亿元,占GDP比重达3.03%;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5.6%。全年新增高企70家;新增市级“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企业119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众创空间1家。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8.96件、专利申请达9573件。

  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2019年,全区发布技术成果1500多项,在线申报产业发展基金250余项。全年获批省级科技项目16项、市级科技项目76项,其中五十八所、交研所2个项目被评为省级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项目。江大科技园获评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全省十佳专业孵化器。哈佛医学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成功落户滨湖。

  政产学研合作扎实推进。2019年组织数十场省、市成果洽谈会,产业对接会等各类产学研活动。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深远海装备国家实验室、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3个“一所一策”项目稳步推进,在车联网产业、深海科研和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积极布局,产生了明显的辐射效应。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联盟(芯峰荟)全年组织了丰富活动,联盟各方实现融合裂变、互利共赢。

  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设计、车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政策全覆盖,三年累计兑现各类科技创新扶持奖励超5000万元。去年入围省“双创”博士2项、“双创”科技副总3个;市太湖人才5名,“滨湖之光”领军人才33项。物博会、太湖创“芯”峰会、省科技创业大赛、“智汇滨湖”高层次人才大赛等科技活动相继举办,已促成5个创业团队落户滨湖。

  展望

  未来

  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走廊中最精彩的一段

  虽然滨湖昨天的创新故事很精彩,但如今还面临着“成长的烦恼”,比如成果转化上断层,不少创新成果没有实现就地产业化,还有一些科研成果和孵化企业在产业化阶段流失;虽有媲美西雅图的好山好水,但尚未形成吸引创新资源的“雷尼尔效应”,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亟待放大……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和疫情防控的压力挑战,滨湖将克服这些“烦恼”,继续以“科技引领、机制创新、人才集聚、高效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滨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5月召开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大会,是滨湖近年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科技盛会。会上发布了“滨湖创新30条”、启用了区科技创新促进中心、设立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母基金,这些都是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支持。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的“主角”。滨湖将精准地“引”、精心地“育”,全力实施创链招商、点对点招商、专业化招商,引进更多优质成长型科技项目,为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实施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加快打造数量众、创新强、质量优、潜力足、成长快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全区创新型企业培育库。2020年争取新增高企50家以上,新增“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入库超150家,营造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优质土壤。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将以“滨湖之光”人才计划为依托,打造高端人才“集聚之地”;坚持以“店小二”精神做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舟桥旅”工作;以“保姆式”服务为各类人才的招引争取各项资金或扶持。以政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依托区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众多高科技企业,通过平台遴选、量身定做、对口培养,“招”高端人才、“留”专业人才、“育”对口人才,全年力争“滨湖之光”创新创业人才立项20项,“太湖人才”入选10名以上。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滨湖将围绕打造自主原创技术策源地,积极加强与环太湖科技园区的协同合作,“一园一策”提升园区形象内涵,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完善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滨湖特色的创新载体、创业平台和创客家园,增强对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承载力和黏合力,将滨湖打造为近悦远来、敢为人先的创新高地。

  眺望前方,滨湖科技创新的美好愿景愈发清晰。滨湖将致力于“打造环太湖科技创新走廊中最精彩的一段”,让科技创新的光芒在这美丽的湖畔更加流光溢彩,在“山水之间”走出一条滨湖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