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职工生活

告别泽国水上生活 围堤种田开厂致富

老劳模丁福根带领村民打造“东方明珠”的传奇故事

  今日谢埭荡

  前不久,“学习强国”平台报道了锡山区全国劳模丁福根的先进事迹,讲述了当年他带领渔民上岸,走上致富之路的故事。

  提起谢埭荡,就连不少老无锡都不知道它的所在,只有见多识广的旅游达人知道那是锡东厚桥界内一个有着众多农家乐的小村。要说今年已经74岁的老人丁福根,知道的人更是寥寥。

  时光倒退50年,在当年的无锡县境内,丁福根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谢埭荡原是一片水乡泽国,旧社会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谢埭荡白茫茫,芦苇丛生,钉螺遍布,血吸虫病逞凶狂,得了这种病,年纪轻轻见阎王。”1968年,县里组织人马,动员起周边八个乡的367条渔船、1000多位渔民来到谢埭荡,和县级机关的干部们一起,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筑大堤,平芦墩,围荡造田,开塘养鱼,硬是把一片土地托出了水面。从此,渔家儿女告别了祖祖辈辈单船独户的水上漂泊生活,实现了陆上定居。在1969年正式建立了谢埭荡村(当年称五七大队)。

  丁福根的先进事迹,是与谢埭荡的发展史联系在一起的。他1947年3月出生在当地一户贫苦渔民的家庭里,五七大队成立后,他担任了大队的民兵营长。1974到1999年的25年间,一直担任厚桥镇谢埭荡村党支部书记。1987年被评为无锡市优秀农村企业家,1988年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后调入镇机关,担任中共厚桥镇党委委员、厚桥镇工会主席。2007年光荣退休。

  丁福根是个脚踏实地,勇于担当的基层干部。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他就敢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渔民的特长,提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扬长避短,退耕还渔”的经营思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丁的思想更为开放,又为村里的发展制订了“以工养渔,以渔促工,以工促副,全面发展”的方向。村委一班人带领群众放开手脚大干苦干,办工业、兴副业,先后办起了十多家企业,产品从简单的纸箱到填补国内空白的特种泵配件,一步一个脚印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谢埭荡成为当时无锡县首批亿元村,人均收入从1969年的93.5元跃上2010年的10800元。

  随着村级经济的腾飞,谢埭荡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大力提升,先后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棋牌室、卡拉OK歌舞厅,家家户户接通了数码电视,用上了自来水,原来的渔民子弟学校翻建了新校舍,成为无锡闻名的“明星村”。村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3平方米。1990年代的谢埭荡村被誉为无锡的东方明珠。该村多年来被评为江苏省、无锡市的文明单位,村党支部从1985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和市的先进党支部。丁福根也受到过江泽民、李鹏的接见。

  如今,安享晚年的老劳模被重新提起,正是人们在新时期对“敢于担当,努力创造实绩”精神的响应,对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责任型干部的期待。他的那种敢于担当,迎难而上,为一无所有的渔民子弟博出精彩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的谢埭荡人。

  (金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