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习国画的国家级电路工程师,退休后爱上了做台灯,并通过这些艺术化的有机玻璃台灯,为社区居民和孩子们讲授最生动的电路知识。今年,已经80岁的包黛林将自己设计制作的环保艺术台灯拿去申报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获得了20多个专利授权。
两个月“打磨”一件作品
近日,包黛林刚刚完成了一件式样新奇的台灯:呈帆船形状的有机玻璃底座画面呈现纵深感的透视效果,红樱、山水构成春日丽景,站在一艘游船里的外孙女笑容天真甜美,不同角度看去,还有波光粼粼的奇异效果。要做到人物无痕融合在画面中,包老着实研究了一番,经过多次思考、实验,他采用在厚实的有机玻璃底座下面,仔细裁量好角度,再把人物大小的图像制作成专用模具后导入,才形成了人在画中的生动视角。
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具,小到花瓣垫片的槽孔、大到塔形灯柱材料的堆叠,每个步骤、环节都是这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一步步手工打磨而成,就连许多拉丝、打洞的专用生产工具都是老人自己设计制作的。为了完美地固定灯柱,包老经过多次实验,还是觉得用铁钉固定最牢固,然而有机玻璃材质非常坚硬,没有钻孔设备,老人就用铁钉烧热后先蚀刻一个小洞,再用剪刀不断旋转扩大洞口面积至需要的大小,一片片不同色彩、形状的结构件就有机组合成了一件件开合自如、带有夜光功能的艺术台灯成品。
让人惊讶的是这件件作品背后蕴藏的创意,带有开门装置的风车灯、金鱼戏水灯、水晶莲花灯、多层花瓶宝塔灯……每个单一的结构件至少有三种有机玻璃材质结合而成,其中的粘结、抛光、拼配,无一不是精细活,一件成品台灯至少要两个月才能完成。
知识分享是最大的创作动力
从小热衷雕刻、国画艺术的包黛林其实是名国家级的电解整流技术、大功率硅整流专家,出过多部专著,退休前,曾主持过多次国家级半导体应用类专业会议。而热衷艺术台灯的设计、制作“缘起”还是基于他强烈的艺术细胞和环保意识,这些漂亮的台灯灯柱、底座、灯罩,都是老人利用广告公司制作门头的边角料、废电影胶卷、化妆品空瓶等材料再加工而得,废电影胶卷的孔洞和灰白色极适合做成半透半显的灯罩;就连连接台灯的电线也是老人收集社区里居民家中废旧电器上的电线拆装所得,均是再循环再利用的实践。
包黛林在琢磨做台灯这件事上,其实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灯座、灯罩的美学摸索也经历了数十年。他30岁时做出了第一盏简单款式的成品台灯,很多年前就有企业要购买他的发明专利。最近几年,他热衷利用塑料件和有机玻璃件来设计制作出怀旧感的现代节能台灯。除了做台灯,他还做出了精致的雕刻版中国象棋,见过的朋友都啧啧称奇,而该象棋的设计制作,也因对有机玻璃材料的独特组合应用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我觉得这个创作过程是集钳工、电工、工艺美术、传统雕刻等综合一体的生活艺术,从选择材料到每一个步骤的手工完成,感到特别充实。”多才多艺的老包更除了会画画、做台灯,还是个专题收藏家,他大半生收藏的6000多件全国各地的旅游门票,去年曾在社区办过收藏专题展;今年疫情期间,老包在家还创作了不少主题的树叶画且自行装裱;去年和刘潭社区举办了一次小型手工台灯展,让不少社区民众惊艳不已。
“我喜欢把知识、艺术和喜欢的人一起分享。”前年开始,作为电流专家的老包每年都和天一小学的师生合作,带上他的艺术环保台灯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互动,从火线、地线的分辨到亲手设计、做出一款能用的台灯。“每次五个课时,所有孩子都对电路知识有了系统性的科学认知。”包黛林说,最新完成的十多个台灯将在完成今年的电路课堂授课后,送给需要的孩子们。
(陶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