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秒读

迎着东升的红日——走向小康之路的赫哲族

  传唱半个多世纪的《乌苏里船歌》,形象描绘了赫哲族的劳动生活场景。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从全族仅存300余人到如今的5000多人,从原始渔猎到安居乐业,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着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

  滔滔黑龙江水,见证着赫哲族的千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前,赫哲族仅存3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赫哲族人口逐步恢复。

  1952年,第一个赫哲族民族村八岔村(互助组)成立。1956年,第一个赫哲族民族乡八岔赫哲族乡成立。

  如今,赫哲族聚居地已经形成“三乡五村”格局——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四排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总人口超过5000人。

  打鱼,是赫哲族沿袭几千年的谋生手段。但由于过度捕捞,捕鱼量下降,赫哲族生活难以为继。

  “国家拨给拖拉机,派来技术员,兴修水利,帮我们‘洗脚上岸’。”1996年,八岔村尤洪军率先开荒种地,从渔民变为农民。

  转型是艰辛的。开荒地位于江心岛,冬天,跑冰面运农机;春天,驾小船送农资。

  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岛在汗水的浇灌下变为良田。如今,尤洪军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种植大豆、玉米等6000多亩,全年收入120多万元。

  赫哲族常说,江里有金又有银,就看你手勤不勤。勤劳的赫哲族追逐着致富梦。

  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村民赵俊经历多次失败,改良了赫哲族传统烤鱼工艺,在街津口景区打出品牌。

  八岔村党支部书记尤明国说,致富奔小康已经成为赫哲族人共同的目标,通过苦干实干,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