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天下

“神童”还是造假?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回应“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大奖”: 系该所研究员之子

  近日,云南昆明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站上了“风口浪尖”。陈某某凭借其研究——“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此事一经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

  有网友指出,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超出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也有老师判断:“这确实不太像是个小学生做的项目,对小学生来说太难了,而且重点是不好玩”;知名医疗媒体账号“丁香园”则评论说,“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疑点1

  从“不了解基因”到一年多完成项目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在线展示栏目中,展示了来自小学组参赛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作者是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的陈某某,指导老师为吕冬梅、马清。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展示的部分实验记录中,陈某某这样写道:

  2018年1月6日,“吕老师带我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我想研究肿瘤,因为肿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还是不太了解基因”。

  该项目简介里称,通过遗传学比较分析,本项目前期发现了一种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过临床样本解析等后续研究发现,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敲低其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基因可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简介中还称,“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根据官网公告,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申报日期为201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这意味着,作者从首次“了解基因”到研究报告成稿,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2018年1月还不太了解基因的陈同学,一年多就能完成项目研究报告?一位肿瘤专家表示,“明眼人一看,这种项目就不是小学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来。这个项目是怎么评上奖的?太神奇了!”

  疑点2

  父母用研究成果为孩子参赛“铺路”?

  网友和媒体迅速挖掘出陈某某实验记录中的“陈老师”和“杨老师”与其不同寻常的关系,让大家对“神童”还是“造假”产生更多疑问。

  实验记录中提到的“陈老师”全名为陈勇彬,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日前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本所研究员之子。针对此舆情事件,研究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具体会怎么调查、由哪些人来调查、结果大概什么时候公布?媒体拨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电话,工作人员表示,具体工作不是其所在部门组织,不是很清楚,结果出来之前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会争取尽快公布结果。”

  疑点3

  该研究大大超出小学生的智力水平

  一位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专家表示,他认为这事有些“离谱”。他说,小学生参加夏令营或者一些简单的科研活动可以理解,但参与类似上述复杂的研究,和其能力是不相符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就选题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创新的选题,有一定实施难度,已经大大超出了小学生的智力水平,至少要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完成相关研究。”他说。

  他表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业知识的教授。小学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他们可以进行业余的创新研究,但这和进行专业的操作完全是两个概念。“家长可以参与指导科研,带一下孩子,这个是正常的。但将完整的成果拿去竞赛,就太拔高了。”他说,如果孩子想进入研究领域,一定要先教会他踏踏实实做自己,做学问之前先做人,不能在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的时候将其过度拔高。

  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认为,从该项目发表文章来看,可以称之为国内主流课题,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是省市的自然基金的课题。某种程度上,该项目研究难度属于一个研究生的课题水平;从项目实施的难度看,他认为并不会太难,当中的两个实验方法都是很常规的方法,只要有相关仪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是可以掌握的。

  该教授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小学生无法具备做这个实验的思路。“即使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的时候怎么来设计实验?怎么来分组、怎么来体现研究目标?怎么解读实验结果?这些恐怕是小学生无法回答的。”

  针对小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他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以该实验为例,就专业知识和背景来说,小学生是达不到相应水准的;但另一方面,实施操作的人可以是小学生。该实验中,肯定有学生家长影响的成分存在,但不应该否定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这样一种形式。“一味地说小学生不可能独立完成实验,其实是否定了小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可能又回归书本教条的教学道路上去了。”他认为,还是应该鼓励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据报道,日前,陈某某论文的推荐方、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协青科中心副主任许薇回应称,云南省科协已经成立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中国科协也表示高度关注此事,将根据云南省科协的调查结果作出回应。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