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为文化传承留下“火种”

非遗传承人吹响集结号

  本报讯(晚报记者 陈钰洁)昨日,由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服务中心联合沈大授、赵建高、赵红育大师工作室,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免费培训活动,在惠山泥人厂开班了。此前,招募令一经发出就得到了市民积极响应,最终有四十名学员抢占先机,将在技艺大师带领下,开启为期六天的非遗文化旅程。

  “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锡绣传播者,在为锡绣文化传播良好氛围的营造中,奉献自己的力量”,学员王严此次是慕名而来,多次在媒体上看到无锡精微绣的报道,让她对这项非遗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同时,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王严也希望此番学习,能为她今后社区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思路。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杨武生则对惠山泥人情有独钟。现代的设计理念和传统的元素相结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他和学生们一直探索和思考的。杨武生介绍,学校对于惠山泥人文创的专题研究已有年头,此次前来学习,是希望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中不乏设计专业的学生,都想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活力,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尽一份力。”

  此次课程的参与者中在职教师占比很高,让锡绣授课老师——国家级非遗(苏绣、无锡精微绣)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感到惊喜。“在学生中推广传播,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红育认为,无锡工业发达,传统手艺“淘汰”较快,当前锡绣人才不多,真正仍在从事这一行的人屈指可数。然而,锡绣的技艺非常高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特别是精微绣,从全国范围来看独一无二,急需为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留下“火种”,此次开班授课正是一次很好的尝试。赵红育指出,学习刺绣也是一个领悟工匠精神的过程,对于在岗职工而言,是磨练耐心和毅力的好机会。

  工业化进程中,民间手工艺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在高级工艺美术师、惠山泥人厂董事长沈大授看来,政府搭台为非遗项目传承助力,对于传统手艺人而言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这个班将把传统技艺父子相承、师徒相传的模式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有望培养一批惠山泥人的继承人,让传统非遗项目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