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秒读

高山坝区里描绘“产业图”

  千百年来,深山沟壑阻断了贵州与外界的联通,也让这里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实现了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到“减贫人数最多”的历史跨越。

  端午过后,贵州海拔最高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蔬菜基地,农民们正忙着采收新鲜一季的西兰花。基地务工的100多名工人,大多都是来自周边乡镇的贫困户。

  贵州新一佳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石家福说,过去这里种土豆或玉米,每亩年收益只有千把元。现在种上西兰花、莴笋、辣椒、荷兰豆、白萝卜等时令蔬菜,亩产值平均超过万元。

  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威宁县,交通闭塞、高寒缺水,长期是贵州“贫中之贫”。然而,高海拔、低纬度、日照长、温差大,特殊“禀赋”蕴含新机。

  脱贫攻坚,公路入云端、清水山上流,改变了边远贫困县的“方位”与“格局”,也让高原沃土渐渐“苏醒”。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蔬菜、水果产业,打造优质高山冷凉果蔬基地。

  从高原荒坡到“云端”菜园,威宁的变迁,也诉说着贵州的探索。“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土地零散破碎,农村祖祖辈辈种玉米,“样样都有,却样样都不成规模”。

  2018年,贵州在脱贫决战中掀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大力调减低效传统作物,重点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辣椒、石斛、刺梨等12大特色产业,并“深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形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

  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高山与坝区交织的田野间,大地“调色板”不停地变幻着色彩。

  河谷种樱桃,坡地种茶叶、中药材、刺梨,山上养牛羊,林下搞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坝区种蔬菜、辣椒、食用菌……

  田野“变奏”让薄土“生金”,2018年、2019年全省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8%、5.7%,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两年间农村产业革命带动27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