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天下

江西猪倌的养猪十年

  徐应星猪场外降解粪污的水塘里种了荷花,荷叶正盛。

  7月25日,徐应星在被洪水淹没的公路前查看水位。当天水退了几厘米,他很高兴。

  10年前刚养猪时,江西农民徐应星以为养猪就是“舀几瓢潲水,拌拌饲料”,从未想过一个猪倌要经历“猪周期”、环保风暴、非洲猪瘟、新冠疫情以及正在发生的特大洪水等大事。

  他最开始养了30多头猪,高峰期达到5000多头,直到去年因非洲猪瘟一头未剩。“我只是一个养猪的。”徐应星说,他今年39岁,头上新添许多白发,他又开始养猪了。

  洪水中的猪场

  7月7日、8日两天,江西省多地降下暴雨。在鄱阳湖东岸的小山村徐早湾,暴雨引发滑坡,冲垮了徐应星养猪场的围墙。

  “坏了!”8日一早,徐应星发现倒掉的墙是防鼠墙。这堵墙去年刚建好,是为了应付非洲猪瘟的,墙体贴着瓷砖。老鼠会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为此,猪场围墙内的地面全部以水泥硬化,让老鼠难以落脚、打洞。

  非洲猪瘟对猪的致死率高达100%。徐应星要求场里的员工吃住在场内,减少接触传染风险,基本吃素,偶尔吃条鱼改善伙食。

  猪场里120头母猪让他严阵以待。他去年年底从赣州采购这批繁殖种猪,每头7500多元,均已配种受孕,母猪们承担着“复兴”徐家猪场的重任。

  徐应星说,现在这批种母猪的种用价值达到3万元一头,如果这些猪再出问题,他肯定没资金买了。

  近5年,当地发了4次洪水。7月12日,鄱阳湖洪水漫过堤坝,一夜之间把徐早湾围成孤岛,通往青竹村集镇唯一的水泥路被淹没在水底。村里只有那条路能走机动车、运送饲料、转运生猪。

  交通中断的情况在年初新冠疫情暴发时出现过。因为养猪,近年几件大事徐应星都赶上了。就拿洪水来说,眼下,饲料还能再撑个把月,如果下个月洪水还不退,他就要用木船运送袋装饲料进场,还得用工人肩扛背驮,每吨饲料成本要增加约2000元。

  徐应星还记得,2016年4800多头猪处于“繁殖-育肥-出栏”的时期,洪水断路,该出栏的猪运不出去,每栏本应容纳50头的猪舍内陡增到80头猪,最终挤死、热死400多头猪。

  他估计,今年应该不会出现挤死的情况——所有猪已在去年7月底“处理”,目前他总共只有100多头母猪,“这算是因祸得福吗?”

  场外的黑天鹅

  猪场围墙以内的事,徐应星不谦虚地称自己是“专业的”。

  非洲猪瘟疫情在国内出现后,徐应星只购买散装饲料,“像拉煤那样,出饲料厂直接装到车厢里”,输送到猪舍。

  猪场外所有不确定因素中,徐应星依然最担心非洲猪瘟。

  徐应星的猪场属于自繁自养类型,最多时有300头母种猪,可保持4500到5000多头猪存栏,规模在湖口县一度排到前三,去年因非洲猪瘟全军覆没。

  非洲猪瘟攻占猪场前,徐应星雇了10余个本村农民专职养猪,工资开到每月4000多元,“管吃管住,这是纯收入。”

  1997年7月,徐应星初中毕业,成绩中上。他的梦想是学医,可回到只有两间土坯房的家里,徐应星难以向父亲开口——当时,高中学费加上在城里吃住一年的费用,要6000多元。

  土坯房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倒塌。1998年的洪水水位没有今年高,但水势比今年更为迅猛,“雨跟瓢浇一样”,徐应星看着自家房子塌在洪水中,还好家里没什么大件,全家人跑到高地上躲过一劫。

  村里除种植以外没有其他产业,徐应星准备跟着同村大人到浙江余姚,那里“活儿多、结钱快”,吸引许多江西九江农民去谋生计。

  在余姚打工10余年,徐应星娶妻生子。2010年,孩子该上小学了。他们的祖父母身体不好,徐应星夫妻俩只能让孩子在工地上跑来跑去。

  没坚持多久,徐应星就带着全家回到徐早湾,先让孩子入学。

  离开余姚前,他带着几个老乡参与修建了一座“万头级养猪场”。“我们养猪吧,反正我知道养猪场怎么建。”徐应星说。

  徐应星兄弟两家的责任田换来20亩荒地,可以连成片,也靠近村子的主路和高压线路,“路和电对建猪场都很重要”。

  最终凑了20多万元,徐应星头一次拿到这么多现金,手都在抖。铲完地皮、打好地基,钱已经用掉一半多。等800多平方米的猪舍建好后,徐应星手头没钱买猪了。

  村里老人带着他翻过山,到隔壁都昌县一个远房亲戚家找人帮忙——那里有个在九江市都能数得上的养猪大户。

  养猪大户将徐应星的猪场作为种猪繁育基地,租金每年5万元,徐应星和妻子在猪场当工人,每月分别拿1500元和800元的工资。

  “咱不懂养猪,说白了就是给人当学徒。”徐应星很感激那位养猪大户,“这些工资在当时来说比较低,但是在农村如果没病没灾,照顾俩孩子可以过得去。”

  3年过后,徐应星技术学到了,租金和工资加起来的30多万元却一分没收到——都昌养猪大户扩张过快,没撑过“猪周期”的猪价低谷,资金链断裂,抵给徐应星30多头母猪还债。

  徐应星记得很清楚,那是2013年中秋节,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猪。

  养猪“经济学”

  “猪多了便宜、猪少了就贵,这是铁的规律。”没有读过经济学专业的徐应星,对“猪周期”有自己的理解。

  在徐应星眼里,中国的养猪产业,是由若干大型养猪集团和千千万万个类似徐应星这样的中小型养猪场组成。

  一头百斤重母猪进栏到育肥猪出栏,需要15个月才能产生效益。

  2016年、2017年,行情连续好了两年,“非常不得了”,徐应星扩建三层现代化猪舍、两层办公住宿楼。

  徐应星理解的“行情好”,并非如今年生猪、猪肉价格双双暴涨,他反而认为,“现在的高价是不正常的、不可持续的”。

  他觉得,养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即可,“有钱赚,不受穷,给大家开得起工资,不用把父母子女留守在家外出打工”。

  从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徐应星的猪场发展势头良好。

  村民来猪场上班的人数也水涨船高:2013年1个,2014年4个,2015年5个,2016年8个,2017年12个。

  按拥有的资产价值计算,徐应星当时身价“过千万”,不过他深信老话说的“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2017年、2018年,环保风暴席卷全国,多个省份出台禁养限养生猪规定。为保护水源,江西省要求环鄱阳湖1公里禁养,3公里范围内限养。

  当地环保局也来他的猪场查看过,这里没有任何粪污处理设施,明显不合格,督促他尽快建设污水处理厂。

  “要一次性投入150万元左右,运行起来每年大约30万-50万元。”工业化处理污水,徐应星实力达不到。但是环保说到底是好事,他的养猪场也经常被附近居民投诉,“露天存放猪粪,臭气熏天,滋生蚊蝇”,自己生活在附近也不舒服。

  徐应星听说江苏省宿迁市有一种水芹菜吃肥、治污很有效,对肥料需求极为旺盛。

  徐应星请湖口县环保局、农技站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去调研,引进水芹菜治理粪污。

  2018年底,徐应星从村民手中流转300余亩土地,建立“常规有土种植与自然水体无土种植”结合的种养结合生态模式,水间种菜,水底放养鱼虾,除了猪场内的猪,岸上养牛、羊、鸡、鸭、鹅,粪便化成肥料。

  徐应星消灭了有味道的猪粪。“以农业的方式解决农业的问题”。

  “养猪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我很愿意养猪,只是因为疫情,暂时不能出猪场。”徐应星说。

  去年年底,政府又开始号召养猪。徐应星把猪场看作“下蛋的金鸡”——只要设备还在,就可以“从哪跌倒从哪爬起来”。他还听说,本地政府出台了鼓励养猪的引种补贴,就上报了材料。就在这几天,徐应星猪场内120头母猪开始产仔。他期待下半年不出意外,让新的循环顺利启动。(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