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发行的文学期刊《中国作家》(2020年上半年长篇小说专号)发表了宜兴作家王顺法的长篇小说《苏南的雪》。在此之前,2018年《中国作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扬州在北》。昨天上午,在宜兴山里的听水山庄,王顺法向晚报记者透露,他创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琉璃红,琉璃黄》即将在今年秋季出版的某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王顺法是宜兴山里的汉子,从无锡市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到中国作协会员,自诩“草根作家”的王顺法只用了28个月时间。
听水山庄毗邻宜南山区的湖 老街,依山傍水,这个具有文学趣味的名称,是王顺法命名的。听水山庄也是江苏徽派园林建筑陶瓷有限公司所在地,王顺法是这个企业的董事长。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顺法的文学创作属于典型的业余创作,“挤”出时间写作的。
王顺法出生在江浙交界山区,高高的父子岭下有个凰川湾,王顺法就是此地人。凰川湾是丁蜀镇上坝村的一个自然村,少年时期的王顺法热衷创作文学故事,创作题材即与凰川湾紧密关联。王顺法15岁辍学务农,20岁当大队团支书,32岁做村主任,34岁辞职创业至今。2016年6月开始,王顺法重拾少年梦想,提笔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迄今为止,王顺法创作的文学作品分别在《太湖》《雨花》《青春》《钟山》《北方文学》《散文百家》《清明》《中国作家》等文学期刊发表,有120万字的文学作品“变成了铅字”。王顺法获得过“太湖文学奖”,今年,他的创作计划被列为江苏省作协重点文学创作项目扶持的选题,他的一部文学作品也成功入围江苏省第七届紫金山文学奖评比。
今年61岁的王顺法初中文化程度,从来没有上过“作家速成班”之类的文学辅导课程,他的文学创作过程充满艰辛,体现了顽强意志力。
王顺法介绍,他通常每天凌晨三点开始伏案写作,天亮后有时候睡个“回笼觉”。他用手写输入法在电脑上写作,前后换了大概有50支录入笔。由于对电脑新技术不熟练,多次发生录入的文字因为电脑故障和突然停电而丢失。对于记者说出的“存档”“备份”“异地备份”等名词,他憨厚地说“现在我记得及时保存文字了”。
在宜兴市,能够在《中国作家》上发表两部长篇小说的,目前只有王顺法一人。《中国作家》创刊于1985年,是当今文坛体量最大的文学阵地,关注中国现实、立足人民性是其鲜明定位,其所刊作品多次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中国电影华表奖”等重要文学、影视大奖,在中文文学期刊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篇小说专号一年仅出两期,每期仅选登四篇长篇小说。《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这样评价王顺法发表在《中国作家》的长篇小说《扬州在北》:“草根创业的执念,平民奋斗的坎坷,情感的拷问,命运的摔打,这一切来自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而又充满风险挑战的大背景。”
宜兴作家王顺法创作“井喷”,成为当下文学园地的极个别现象。不仅如此,已经有多家影视公司联系他,希望将他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王顺法对晚报记者表示,他眼下正在朝着国家一级作家的目标努力。王顺法拿出《江苏省文学创作专业技术条件》红头文件给记者看,对照相关条件,除了他的学历水平外,许多的“硬杠杠”都对得上了,他对“破格”晋升文学创作专业技术职称满怀憧憬。
王顺法的文学作品有一位相对固定的“第一读者”,被王顺法称为“娘师”的宜兴市丁蜀镇退休教师赵琴芬。在王顺法最初的写作道路上,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赵琴芬老师给过王顺法不少帮助。因此,王顺法的文学作品往往由“娘师”最先阅读。
王顺法的话语通俗,说起自己的文学创作艰辛,常常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记者请王顺法谈谈自己热爱文学创作的最初想法,他在记者离开后通过微信发来一段文字表明心迹:“我为何要重新拿起已放下了30多年的笔?因为不把这些宝贵的画面留给儿孙,他们便无法想象当年先辈的情怀是多么宽广多么至纯。这种精神能得传承,便是我再次拿起笔来的初衷。我们终将老去,但现在能把这些最美好的画面留下,即使走,也是唱着走的,笑着走的。因为留下的,是我们曾经的,也是我们民族最美好的。”
(晚报记者 何小兵/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