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欠发达”到“绿富美”,乡村发展需要怎么蝶变?地处浙西山区、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找到了答案。
盛夏时节,在衢州市常山县三衢山脚下,辉埠镇路里坑村绿树成荫,微风拂过,传来阵阵清香。很难想象,如今绿意满满的“生态村”,曾经是个“灰头土脸”的“石灰村”。
常山县开发利用石灰石资源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以来,石灰石产业飞速发展。在当地人的印象中,路里坑村总是灰蒙蒙的,听得最多的是开矿爆破声。“大家靠山吃山,基本都靠这满山的石灰石生活。”路里坑村村支书朱调威介绍,鼎盛时期该村有40余家石灰厂、碎石厂,从事石灰产业的村民近500人。
为了留住绿水青山,2003年常山启动了艰难的石灰石产业整治,从最低端的立窑开始关停,渐次升级到对全产业链的清理。石灰窑关停后,空气变好了,来三衢山观光的游客渐成规模。
2002年,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村民刘志明开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他将老房子改建成餐厅,承包了村里的池塘,供游客垂钓观光……见刘志明家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兴旺,村民们开始效仿。目前,全村有8家农家乐(民宿),2019年经营收入300多万元。
走进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眼前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典型江南村落。全村拥有生态公益林5765亩,森林覆盖率达87%。2008年,金星村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的近万亩山林分给各家各户,村民足不出村就有稳定收入。村民们的积极性高涨,他们像种田一样种山,像种菜一样种树。很快,林木葱茏,荒山不见了。现在的金星村村道全部硬化到户,排污一户一管、垃圾不落地,村里年人均纯收入从不到6000元增长到2万多元。
如今,衢州的森林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1.5%以上,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省首个“两山”实践示范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