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留芳声巷,老无锡人多少会有些印象,名字听着就吉利。留芳声巷原位于老城厢东南,东接解放东路,西连新生路,北近东河头巷,南傍槐树巷,是一条长349米、平均宽4米的小巷。
昔日的留芳声巷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拆迁改造中消失,遗留下的门牌号码纳入了东河花园社区。
孤直停翠盖
托根闾巷中
在今日的东河花园,有一幢典雅的民国洋房建筑,门牌为留芳声巷27号,原宅主是无锡近现代著名的丝业专家薛祖康。洋房门前,在局促的巷弄空间中,有一棵参天大树耸立,它身形挺拔,如伞覆盖,中下部侧枝全被修剪除去,顶端枝丫伸展,一片郁郁葱葱。
这是一棵雪松,约110岁,它《目录》编号283,树高19.4米,胸围径190厘米,冠幅14平方米。走入历史深处的留芳声巷,仅余这一宅一树为证。
雪松树体高大,树形优美,近地面处大枝平展,长年不枯,因而能形成繁茂雄伟的“金字塔形”树冠。而留芳声巷的这棵,却由于生境条件限制,下部大枝没有保留,以至于长成了“华盖”,而不是“宝塔”。
旧来泛海槎
青共众材分
据林木专家介绍,二十世纪初雪松开始引入我国。1912—1914年,南京、青岛引入种子进行育苗,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相继引入栽培。四十年代后,成为我国亚热带、暖温带常见的园林观赏树种。无锡地区现存的百年以上的雪松,主要分布于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家的宅院别墅里。例如,太湖别墅王昆仑宅,今梁溪饭店原王尧臣宅,今健康路77号原薛寿萱宅。
薛寿萱(1900—1972)与留芳声巷薛祖康(1899—1983)实在渊源深厚。寿萱是薛福成长子南溟的三子,1925年留美归国后继承父业,主理永泰丝业系统,后有“丝茧大王”之称。薛祖康早年受南溟资助考入清华大学,后赴美深造。1929年,寿萱聘请祖康回锡任永泰系高级职员,是永泰系发展壮大的重要干将。可知薛宅的雪松栽植不可能早于1929年,2013年普查时尚有两棵,现仅余一株。在两位海外归来的才俊的故宅洋房,都栽有漂洋过海而来的雪松。如今故人已去,唯有老树还在故乡的土地上铭记一份历史的因缘。
九河流银箭 弦弓抱东城
留芳声巷,巷名雅致,有什么来历呢?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载:“刘芳声巷旧名集贤坊。亦曰杨家巷,即四箭河。”明末清初,有刘姓富户在此设“芳声当铺”,从而得名“刘芳声巷”。据说,民国初年无锡名人俞复在任无锡县长期间(1912年、1927年两次任县长),取“留芳百世”之义,提议改名留芳声巷,得到民众赞同。
留芳声巷就依着四箭河。这四箭河,又是什么故事呢?无锡旧城呈菱形,城内外水系发达,纵横成网。环城有池,城中有直河穿城而过,将城厢划分为东西两半。城东有弓河、弦河、九箭河,还有白水荡。弦河即城中直河,为京杭运河故道,由北至南分别有十三座桥。弓河,为弦河向东分出的第一支流,由映山河出打铁桥东行,循城而南,过便民桥合直河,也称里城河。从弓河分出东西向的九条支流,称箭河。这是以河网格局类似弓、弦、箭的形状而比喻之。
元代《无锡志》载:“故老云,无锡有九龙峰,下有九涧,城中有九箭河,应之。谚云:九箭通,出三公。”查阅乡史晓得,实际上所谓箭河九条在历史上就逐渐淤塞填没。
一箭河,原在南门内大井头花园弄以东,元代已涸塞。九箭河,原在盛巷东、映山河以南,元代仅存一二丈河口,清代已湮没。八箭河,原自东门桥北而入,西接观前街,元代尚可通小舟,清末渐涸塞,后成人民中路一部分。二箭河,原在置煤浜,长10余丈,民国末渐填塞。三箭河,原在槐树巷,1954年填塞。四箭河,原在留芳声巷,1954年填塞。七箭河,原在福田巷田基浜,1954年填塞筑路。五箭河,原在东河头巷,1957年填塞。最长的是六箭河,东通东水关,西出弦河通西水关,又名师古河、大河上。解放初尚通,1958年最后填塞,筑崇宁路。
弓河、弦河,今也不存。1954年填没弓河拓路,现为解放东路一部分(下修有防空洞)。弦河,新中国成立后称中山河,1957年填河修路,经多次改造成今日的中山路。
“无锡是千里大运河惟一穿城而过的城市”,这句话其实似是而非!那么,无锡怎么会有这个名头呢?这又要说到弦河了。弦河据称是春秋时吴国夫差所辟邗沟的一段,说明彼时即有城中直河。汉初县城依河而建。隋代开凿大运河时,城中直河即疏浚为城内运河,既可供城内居民用水,又可作航运之用。清以后,因河道狭窄,仅作供水之用。大跃进时,用开挖惠山映山湖的土方最后填没。城中无直河,无以穿城过!
一条河的背影,一座城的背影,我们还愿回望吗?
昆成/文 生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