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读城

无锡神医许叔微

  许叔微

  梅梁小隐

  |陈振康 文|

  无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好些名医。元初诗人陆文圭有诗赞曰:“江左知名许叔微,公来示之衡气机。天下呻吟尚未息,公持肘后将安归。”陆文圭(1252—1336),元代文学家,字子方,号墙东,江阴人。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这首诗是赞颂南宋时期隐居在无锡马山的名医许叔微。诗中的江左即江东,大致范围是今江南一带。陆文圭称赞名医许叔微精通养生和医道,说百姓还在遭疾病之苦,你持一身医术安居不得(肘后,即指医书《肘后备急方》,相传为晋代道教葛洪所著,是一部典故渊源较多的古典医书)。

  励志学医

  许叔微(1079—1154),宋代杰出的医学家。曾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许叔微出生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白沙镇,后隐居在无锡马山。祖父许希渡,生二子,长子许浩,次子许浚,皆从军入伍。许浩在汴京(现开封市)就职。公元1127年1月,金兵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破宋京城,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许浩随从宋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押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其后殉难。

  许叔微父许浚,为武大夫,官至左翊武功郎(从七品,宋朝的下层军官),居真州白沙镇。许叔微少年时家境尚安,父亲对他的读书学习十分严格。他自幼天资聪颖,数年工夫私塾的经书都背得烂熟,经乡试成为年轻的秀才。1090年,许叔微11岁,家庭遭难。那年,他父亲患瘟疫,病情严重,医生医术不高,病势日重,在弥留之际,握着许叔微的手留下遗言:“一定要多读书,或为官济世,或为医活人,要做个好人啊。”父亲的突然病逝,让小小的叔微感到莫大悲伤。但祸不单行,母亲原本就身体素弱,又受到丧偶的打击,悲痛劳累,两个月后的一天,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中流涎,许叔微急请来医生,诊断是中风病,服药无效,撒手人寰。父亲去世还没到一百天,许叔微成了孤儿,生活上孤单凄惨,靠伯父和乡邻的帮助勉强度日和求学。但性格坚强的他并未就此消沉,他在著作《普济本事方》的序言中写道:“予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百日之间,并失怙恃。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年少的他,“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发誓要成名医,立志拯救众多像父母一样的病人。

  从此以后,许叔微白天学举子的课程,晚上挑灯苦读医书。他到处收集医学著作,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又博览《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千金要方》《脉经》《经史政类备急本草》《苏沈良方》等医本,探根究底,穷理尽微。他不仅以书为师,还利用各种机会游学,寻师指点。徽州(今黄山市)、歙邑(今歙县)、汴京(今开封)、苏州、吴江、毗陵(今常州)等地都留下了他游学的足迹。范仲淹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名言,成了他人生的座右铭。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学,兼之对医圣张仲景医学的大胆实践,许叔微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医。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有记载,1110年时,许叔微行医已有名声。他对待前来求医的人,不管身份高低贵贱,有求必应。对于那些家境贫困者,他都免费赠送给他们药,不取丝毫报酬。这样长期以来,经他手救活的病人不计其数。

  1112年春天,许叔微到京城参加殿试,此时的他已寒窗苦读了二十余年,在举人中是有名的才子,在医术上也很有名气。当时宰相蔡京患病,请了多位医生都未治好,听说许叔微医术高明,蔡京就请他诊治。许叔微察色按脉,问病施药,只开了一副,服后第二天即痊愈,蔡京大喜,要给许叔微加官,当时正值许叔微殿试落第,但对因看好病而被封官,他断然谢绝,飘然离京。此举震惊朝野,人们对他越发敬重。

  许叔微行医名噪一时,诊务应接不暇。南宋建炎元年(1128),真州城中疫疾大作,许叔微“不以贫贱,家至户到,察脉观色,给药付之”。有的病人如无居住的,许叔微竟还安排到家中住宿,亲为疗治。经他诊治者,十有八九得以存活。

  1128年正月,有一名武官在仪征被土匪俘虏,日夜困在小船踏板下,不能活动。几天后他逃脱了,但随后就得了病。一个医生诊断他是因为饱食少动引起的,给他服了药,但不见好。又一医生诊断他是中了邪气,给他服出汗的药,还不见效。这样杂治数日,患者渐觉昏困发热,呼吸都困难了。医者仓惶不知所措。许叔微诊后,以张仲景的医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那医者争辩说:我平生不曾用桂枝,况此药热,怎么能治愈气喘呢?许氏说:“非汝所知也。”遂投一剂,病人的气喘定了;再投一剂,而微微汗出,当晚身凉脉和而愈。那医者惊讶地说:“不知仲景之法,其神如此。”

  南昌商人刘某,伤寒发热,口苦咽干,腹满,能食,大便不通。一医生作“阳明病”治,又特请许氏同诊。许氏诊断后说,这不能以阳明治的。我看来,是属于阳结病,现发病已十六日了,来日当病剧。其病家疑而不决。来日病果大作,急召许氏,许氏说,这就是阳结症。然后依张仲景医方以大柴胡汤治疗,服了两帖,病好了。

  由于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老百姓称他为神医,文武官员、商贾僧尼、宗室显贵凡有疑难病都找他治。每遇疑难病症,许叔微必悉心研究,追溯到病根,对症下药,精心治疗,“以故奇症怪病,皆能疗之”。他论病见解独到,引经据典,他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但又不拘泥,用药多亲自研制,遇到无对症药方可选,则自制新方,因此,每每能“危病转安,起死回生”。

  名医进士

  靖康二年(1127),北宋为金国所灭,康王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许叔微南渡居常州,不久又迁太湖马迹山(今无锡马山)。绍兴二年(1132),在他53岁那年,许叔微高中殿试第五名,成为许氏家族在常州第一位进士。先后历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及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但他不满高宗苟安江南及秦桧陷害岳飞忠良,退隐太湖马山。见桃坞小墅湾依山环水,林深清幽,风景秀美,遂建一庐,雅名“梅梁小隐”,取“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之意,一心行医。因曾亲植三棵橿树于屋旁,亦名“三橿老屋”。

  许叔微在职期间,与抗金名将韩世忠交往甚密,经常为“韩家军”的将士们治病疗伤。韩世忠见岳飞父子冤死,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丧失,便毅然辞去枢密使的官职,隐居于苏州沧浪亭,终日借酒消愁,晚年喜好释道、老庄,自号清凉居士。他时常渡过太湖造访比自己年长10岁的许叔微,二人品茗饮酒,畅游山湖之间,往往谈论至深夜尚意犹未尽,共抒忧国忧民之情怀。韩世忠戎马一生,拼杀战场,多次负伤,以致晚年多病。许叔微经常为韩世忠诊断病情,配制医方。韩世忠非常钦佩许叔微的医术和医德,特题写“名医进士”匾额相赠。

  著书立说 影响后世

  在许氏中进士之后,他心耕笔耘了多年的《仲景脉法三十六图》《伤寒百证歌》和《伤寒发微论》三部著作成书并陆续出版,这是许氏为弘扬和普及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培植后学而苦心编撰的著作。《伤寒发微论》是许氏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此书载论文二十二篇,探究深奥,搜索隐秘,旁征博引,阐发经意,立意创新。

  古代中医所谓的“伤寒”和现代医学的“肠伤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中医的“伤寒”,是指从发热起始的急性病(包括某些急性传染病)的总病名,包括温病、现在的流感、热病、肺炎、湿温病等,包括的范围很广。由于中西医思维角度不同,临床医学没有单独相对应的疾病。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1143年,64岁的许叔微的著作《普济本事方》,全书10卷,为23门,收录330余方。此书文字简明,辑方切于临床,为许氏多年“刻意方书”所积累的验方汇编,此书是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方剂专书,在当时的医药界起到了振衰继微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叔微约成书于1144—1149年的著作《续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十卷,为《普济本事方》之续编,书中载方多被后人沿用,并远播日本。

  1149年,许叔微70岁,已是桑榆之年,仍手不释卷,不废耕耘,将平生运用经方的案例整理编撰成书,定名《伤寒九十论》,此书不仅仅是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也是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此书在医案学发展史上以及仲景学术临床应用方面均有不容忽视的开创意义。

  此外,尚有《活法》《辨证》《翼伤寒论》等书,因久已失传,无从稽考。

  我国中医分为四大流派,其中之一就是源于东汉末年、开山老祖为医圣张仲景的“经方派”,许叔微被后世尊为经方派创始人之一。许叔微又被公认为我国著名的孟河医派奠基人。

  许叔微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逝世,终年74岁,葬于马迹山檀溪村东麓,后移葬于马山大墅湾无锡名人陵园,墓碑文“宋故始祖名医进士叔微许公配周夫人之墓”。马山的许叔微故居“梅梁小隐”,原有建筑三十余间,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一进二院,门楣上的“梅梁小隐”四个字是新中国第一任中宣部长陆定一回乡时为许叔微故居所书。故居前有行迹“隐居泉”。许氏亲手栽植的三株橿树,现只剩两棵枯树干。树前隐居泉边有1983年11月无锡市人民政府立的石碑,铭文“三橿老屋——许叔微故居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湖三万六千顷的碧波,将永远抚慰大师不朽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