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秦巴,葱郁连天。
正值暑期,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游人如织。这个养在深山中的小山村,因发展木耳产业而声名远扬。产品展销大厅内,雪白的玉木耳、黄灿灿的金木耳、成堆的黑木耳,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
大厅一角,26岁的何锦漪正坐在手机前直播,一抹淡妆笑对直播间内的数百名“粉丝”。“我们每天可以销售三四百单木耳,常常供不应求。”她说,出外景时,她还会把金米村的绿水青山展示在“云端”。
木耳是柞水县的传统产业,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清。近年来,柞水将木耳作为脱贫主导产业,通过“借棚还耳”、劳务就业、集体分红等方式发展44个木耳产业村,带动6944户群众脱贫致富,户均增收5000余元。
老产业缘何焕发出新活力?
“过去技术手段落后,一家一户也成不了规模。”小岭镇党委书记安怡道破玄机。如今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贫困户被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中,生产、管理、销售有了统一指导,木耳种植也完成了从椴木点种、袋料地栽到吊袋大棚栽培的蜕变。产品质量今非昔比,专业的直播带货更让小木耳飞出大山。
智能大棚内装有360度高清摄像头,实现生产可视化;控制终端根据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息发出指令,实现通风、遮阳等操作自动化;顾客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产地和质量信息一览无余……在柞水的一些木耳专业村,这般现代化产销场景已是寻常。
截至2019年底,金米村累计脱贫187户54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金米村第一书记赖胜涛说,在巩固木耳主导产业的同时,村里还发展中药材和乡村旅游,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