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新闻

记住那个“奔跑的小人”

无锡年底基本建成 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近日,无锡市住建局对西漳市民广场应急避难场所进行检查。与此同时,无锡滨湖区和梁溪区几所学校的应急避难场所也正在建设中。记者了解到,到今年底,无锡将形成4个中心级应急避难场所,36个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基本建成较完整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解答

  “平灾结合”日常作他用

  不久前,有读者通过本报新闻热线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城区不少公园内都建设有应急避难场所,他了解到这些场所是为了在发生地震、洪涝等较大的灾害时,用于市民紧急避难的,而无锡地区几乎没有发生过大型的自然灾害,是否有建设的必要?

  这名读者表示,他在太湖广场、运河公园以及一些学校均见过避难场所的标志,但是凑近一看,似乎只是一片普通的空地,甚至有的地方还摆着垃圾桶,完全看不出避难场所该有的样子,读者对避难场所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怀疑:“这真的有用吗?”

  “可以建而不用,甚至我们希望永远用不到,但必须要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政府的担当和责任。”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部门负责人虞建新介绍,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并不能因为无锡少灾害就少建或者不建。应急避难场所便是为了发生较大的灾害时,受灾居民有地方可去。

  至于读者所反映的应急避难场所用作他用的情况,虞建新也解释道,应急避难场所在设计时便考虑到“平灾结合”的问题,在灾害发生时,这里是避难场所,而在平时,这里可以是公园、广场或是其他居民休闲娱乐场所,“就像人防场所平时可以当停车场、商用一样。”

  虞建新介绍,当城市发生如地震、大面积洪涝等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又或者类似响水大爆炸这样的事故,导致大量居民无法安置时,就会启用应急避难场所,物资仓库内储备的帐篷、饮用水、发电机等物资能够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心理疏导帮助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

  据悉,各个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是属地管理,包括进行定期检查、更新物资等,应急和住建部门也会对避难场所的维护情况进行检查,今年以来已对各避难场所进行过4次检查。

  识别

  记住这个“奔跑的小人”

  如何识别应急避难场所,只要记得标识标牌上那个“奔跑的小人”。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全国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城市公共安全设施,无锡也将城市安全实施方案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据了解,应急避难场所现又叫防灾避难场所,参照国外发达城市设施标准建设,主要提供配套设施、储备物资,安置受灾群众紧急避难。估计等级划分,可分为紧急、固定和中心级三个级别,无锡目前以建设固定和中心级应急避难场所为主。

  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应急避难场所是用来应对地震灾害,场所要求是平整的场地,可以搭帐篷,场地还配备双路供水,除了自来水以外还需要有深水井,配备移动厕所、移动淋浴房等。这些场所主要建设在公园、广场、学校等地,以室外居多,可以应对地震时受灾群众避难。固定级场所设有篷宿区可供群众住宿,使用15天,而中心级还设有医疗救护和防灾指挥系统、应急物资储备分发、专业救灾队驻扎、直升机升降等功能。“平时建设好后,外观看来都很隐蔽。”工作人员介绍,应急避难场所很多在现有场所基础上建设,因此建设后不能影响景观,现场比如供水的设施、厕所的坑位、水井都是在外面用装饰覆盖,还有一个物资储备库用来储存应急设备,在应急设施的所在地,都会设有标识标牌。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无锡开始建设应急避难场所,2017年建成4个中心级应急避难场所,分别位于金匮公园、太湖广场、新体中心以及旅游商贸学校。目前,全市正在推动各区建设固定级应急避难场所,现全市已经建成固定级25个,在建的固定级还有11个。“场所规划是根据城市人口分布来。”相关负责人说,人口密集的地方,根据密度会设应急避难场所,现在无锡一些周边人口较多的如河埒广场、泰伯广场等都有设置。

  今年5月份,无锡市住建局和应急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公园、广场、绿地、学校操场、体育场馆、人防工程、大型露天停车场和大型公共建筑等场所和设施。

  维护

  管理维护需各方配合

  记者了解到,《指导意见》的发布,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从规划到位、规范管理、维护到位以及如何使用都做了相关规定。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也将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作为一个指标。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对于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有的单位和市民还没有形成意识,并不是很理解。因为现在场所大多是增建项目,需要在原有的场地上开挖管线,有的公园还需要移植树木,这就需要多个部门合作,特别是在学校建设,他们都放在寒暑假期间加紧施工。遇到不理解的单位,会觉得施工破坏了他们的场地现状,市民有时也会误解施工影响他们使用场地。建成之后,有的市民看到这些标识标牌感到好奇,会去扒开和踢开用来隐蔽设施的装饰,这也造成后期维护成本加大。

  “不仅要市民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意义,更要提高市民防震减灾意识。”工作人员说,无锡虽然不是地震多发地带,但防震减灾意识同样不能少,因此应急避难场所在平时也可发挥防震减灾科普作用,以及将来可作为防震减灾综合演练场所、科普教育基地。现在,部分区域和单位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比较重视,比如宜兴还将此纳入了为民办实事中。

  未来

  建成“771”避难体系

  通过几年的推动和建设,无锡已实现应急避难场所从“无”到“有”的突破,接下来,相关部门考虑把应急避难场所提档升级。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称,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上,日本做得最好,他们还有很多室内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应对大风大雨气候;今年全国多地遭遇连续暴雨,发生洪涝等灾害,所以应急避难场所下一步也要考虑防水防风,比如在抗震等级高的建筑内设室内应急避难场所。

  记者了解到,避难场所是根据当地经济、人口发展情况来进行规划的,按照规划,到2030年时无锡将建成7个中心避难场所,71个固定避难场所,形成“771”的应急避难体系。如今,这些固定避难场所散布在无锡各个街道社区,按照场地的大小,可以在灾害发生时容纳数千到数万人不等。中心避难场所灾时可以容纳10万人以上,其中老体育中心和金匮公园至尚贤河两个避难场所可以容纳人数近20万。 (晚报记者 巫晓凌 施剑平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