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二泉月·书苑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王俊散文集《风知道,光阴的温度》读后

  | 贺有德 文 |

  印象里,王俊在文学圈中是有知名度的,但在朋友圈,她却极少晒自己登上大报大刊的大作,自言“难登大雅之堂”。在当下浮躁的文学圈里,如此低调,殊为难得,因此多了几分敬意。

  相识之后,读她的散文,虽说时断时续,却读而不厌,只是因为零散,印象有点朦胧。直到新书《风知道,光阴的温度》(以下简称《风知道》)面世,对王俊散文的印象才渐次明朗起来。

  读王俊的散文,有如登山,亦有如临水——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

  《风知道》分为五辑:“素心”“小喜”“沉溺”“忽已晚”“江南忆”,新书之名,五辑之名,皆新颖别致,宛如盛唐诗人王维的禅理诗,隐隐透出几分禅意。谈及书名和分辑,自言“不善言谈”的王俊道出此中玄机,书名——“人生所经历的点滴,或许都微不足道,有风吹过,一切回归原来。”分辑——“从内心出发,由最初的素心,到经历尘世的小喜,沉溺进去,抬头时间倏忽,终于明白最忆是江南。”言语不多,却是含蓄深沉。

  王俊散文的“神”与“形”,皆沉稳而灵动。

  乡愁,是王俊笔下一个深沉、厚重的主题。在《风知道》五辑作品中,乡愁随处可见。《荷花香里云水凉》中老家门前的荷塘、祖母“水烟抽得‘咕噜噜’作响”、祖母的荷花清供荷花粥、炳爷爷唠叨祖母往事;《日影飞去,戏入梦来》中吃月饼、“检票进电影院”看电影、“和女老师顶着寒风在祠堂看戏”;《春天的清明》中的青草、昆虫、狗、乡音、庙、炊烟、树……乡愁触手可及,如故乡的大山,立在了王俊的心底里,也立在了王俊的作品中。

  不同的是,不少作家笔下的乡愁,多展现苍凉与疼痛,而王俊胸中、笔下的乡愁,却是初心如初,乡愁不愁。正如“忽已晚”中的《亲爱的斗笠》一文,渐行渐远的乡间旧物,无不烙印着浓郁的乡愁,可并不沉重、压抑,倒是轻松中带着活泼:“斗笠与阳光呢喃”“雨中戴着斗笠的心情,无可比拟地快乐与安稳” ,乡愁“随着斗笠的上下摇摆,摇来了徐徐清风”……乡愁,以一种舒缓、宁静的方式,静静照耀在王俊的文字王国;又如潺潺的溪水,缓缓地流淌在王俊的文字江湖。

  王俊散文其“神”如此,其“形”亦然。

  她的散文,行文跌宕起伏,结构脉络分明, 却又从不循规蹈矩,如轻云浮动、小河淌水,始终在一种灵动之中。

  王俊极是谦虚,常言自己“文字不成熟”。其实,王俊传统文学功底不俗,再融入现代因素与诗性特质,语言既接地气、抒真情,又能诗化、免俗,将尘世的苟且与诗和远方相融合。

  这种语言风格,在《风知道》中,从每一辑的名字和每一辑中散文的标题已可见一斑。比如,第一辑“素心”中,《寂寞桃花开》《荷花香里云水凉》《风动,柱子香》《日影飞去,戏入梦来》……无不让人心动。

  文无定法而有大法。无定格,贵鲜活。如前所述,王俊常在朋友圈里推荐鲜活的名家名作,显然,王俊一直在关注,在品读,在学,在钻,蜜蜂酿蜜般,试图博采众长,自成风格。王俊好学,也善学,假以时日,王俊的散文,必将更上层楼,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风知道,光阴的温度》,王俊 著,台海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