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无锡

“企业创新大家谈” 各路大咖“论道”太湖之滨

把脉无锡经济 探寻“未来之路”

  本报讯 (晚报记者 陈钰洁)昨日,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的2020“企业创新大家谈”首期在锡举行,来自政府机构、高校院所、知名企业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和企业家代表齐聚太湖之滨,把脉无锡经济脉络、探寻科技创新之路,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年上半年,江苏11市GDP正增长,南京、无锡等5个城市高技术增加值强劲增长,科技作为最活跃的生产力,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省科协巡视员杨文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他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加速变化,借力“企业创新大家谈”平台,将汇聚政府、科技、金融、企业界的力量,着力构建人才、项目、信息交流快捷通道,推动全域范围的政产学研大融合、大发展。

  作为领跑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军,无锡有着浓郁深厚的创新氛围。在城市659万常住人口中,拥有人才总量176万,其中留学归国人才1.45万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874人,太湖人才计划创新创业项目分别同比增长了28.6%和60.6%,累计全市已有166家企业成功上市。与此同时,培育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物联网、集成电路产值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位。

  “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基建全面铺开,新业态加速成型,其中居关键地位的创新赋能功不可没”,无锡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浩明指出,5G时代召唤创新思维,无锡正在大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面向未来的无锡制造“智慧版”,为高水平建设“智造名城”和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本期“企业创新大家谈” 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郭万林、阿里巴巴达摩院科研发展部产研合作主任李颋、浪潮集团副总、浪潮卓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张帆等知名大咖,采用“1个主峰会+2个分论坛”的模式,场内场外、线上线下联动。围绕人才引育、场景供给、企业梯度培育、企业融资等话题进行深度交流对话,碰撞创新思想,凝聚创新共识。

  论道

  工业互联网

  如何助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卓数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帆

  “在传统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工业互联网是绕不开的词”,今年工业互联网重回人们视野,成为获得广泛关注的热词,在张帆看来,这意味着相关技术正在逐步成熟。阿里的成功也是依托于此——通过成熟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4G网络等技术与传统零售业嫁接,实现共赢。

  “新的信息技术一定要找到一个传统领域,它们最好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也在制造业”,张帆认为,工业互联网并不是多么新奇和神秘的东西,而是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后形成的新业态和新产业,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和制造业紧密相连。也正因如此,“无论科技如何变化,无论产业多么传统,当今的时代一定要积极拥抱科技、拥抱信息技术。”

  张帆注意到,早在十年前,传感网就和无锡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2009年11月13日,正值物联网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之际,国务院正式批复无锡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的物联网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技术沉淀下来了,只有无锡,非常难得地坚持每年在做物联网博览会,将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于此”,张帆指出,任何一项新的技术从兴起到成熟,都会经历被神化,而后因发现问题进入低谷的过程,张帆相信,只要咬牙忍住,等到这项技术重新抬头的时候,一定会给无锡带来巨大的发展。

  “5G技术、边缘计算相继成熟了,接下来一定是万物互联”,张帆对无锡的未来充满信心,“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依托十年来在物联网领域的不断发力,无锡一定会迎来更大的机会。”

  论道

  传统制造业转型难题如何破?

  ——红豆工业互联网公司总经理奚峰

  奚峰认为,传统制造业转型面临着重重阻碍,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思想的转变,思想到位了,很多行动才能到位。与此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增长,其中包括人才、资金、设备等多方面投入。

  “成立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公司后,会发现人才投入是企业现在也是将来最大的投入”,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在人才,企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强力的人才支撑,创新型企业最需要怎样的人才?在人才选择或提拔上又有哪些标准?奚峰给出了四个关键词——懂管理、懂技术、有情商、懂业务,科技型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正在提高,与此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发展环境。

  红豆集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很多国内外的科技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在与人才磨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走了很多人,更积累了留住人才的经验。奚峰指出,人才的投入并不在于简单的工资,还有各种配套设施,如何给予人才以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是人才投入中较大的难点。“给空间、给政策对企业留人来说很重要,给予人才丰厚的政策福利的同时,需要给予他们将所学所用和企业的产品市场相结合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科技投入和企业盈利的平衡也是企业转型中的重要环节。奚峰认为,对于传统企业而言,短期效益很重要,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合适,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转。以服装行业为例,利润率只有3%-5%,高级定制也不过8%-10%,很难支撑高科技的长期投入,需要社会、企业进行长期战略性的规划。

  论道

  让企业明白智能制造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

  ——无锡市工信局副局长戴可为

  多年来,无锡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来推进智能制造向更深层次发展。戴可为介绍,十三五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一直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把发展智能制造,推进深度融合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无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关键举措。

  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全力打造无锡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意见。 四化中,把智能化放在了首位,作为无锡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2019年,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的政策意见》,内容涵盖了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服务商培育,包括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的建设。今年,无锡启动了新一轮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施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五大工程。通过推行智能制造来推出新的制造模式和新业态。

  事实上,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制造模式,在推广和应用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让企业明白智能制造要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是无锡一直在做的事。一方面,制订无锡市智能制造水平评价规范的地方标准,让企业精准发力;另一方面,开展智能制造免费咨询,通过服务采购、调查、座谈、培训等手段,为企业量身制定智能制造的实施方案。此外,通过人才引进和服务商培育,解决智能制造由谁来干的问题。

  戴可为指出,无锡多年努力,成效显著。当前,有十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三家智能工厂被凭为省级智能车间,数量在全省占到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