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记忆,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同时也记录着人们越来越富足的生活。在新吴区梅村街道,有这样一家经营了20年的老店,为附近的新老居民裁制着一年又一年的新衣。日前,记者进行了探访。
这家老店叫做光阳服装店,位于梅村小商品市场内,是一家老式制衣店。店老板是一对夫妻,从事裁缝行业40多年。老板娘毕秀华今年57岁,记者见到她时,她身穿一件蓝白条纹衬衣,简单而优雅。她表示,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
“我们店里有很多衣服款式,欧式、韩版、日式,包括现在很流行的法式茶歇裙也有,还有中式、新中式等等。”说起衣服款式,毕秀华滔滔不绝。她回忆,由于店铺地理位置靠近城乡结合部,以前大红大绿的颜色、鲜艳的花型会更受人欢迎。但近两年开始,人们逐渐变得喜欢古朴一点的颜色,“过去的人觉得时尚就是流行,但现在人们开始觉得时尚不一定就是流行,而是有个性。”
如果说衣服的款式是第一眼能看到的,那么,面料就是第一个能感受到的。毕秀华回忆,六十年代的服装,最好的面料是卡其布,其次是双卡、灯芯绒、泡泡纱,一些孩子多的人家用的就是最次的粗纱布。七十年代随着纺织行业的发展,渐渐有了丙仑、的确良,到后来则有了一些经久耐穿,又不变形的化纤面料。那时候追求的是硬挺,而现在,人们反而能接受衣服的自然褶皱,更青睐于随意舒适的面料。她介绍,比如棉麻制品、真丝制品,因为面料柔软舒适而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
改革开放后,服装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面。逢年过节往往都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快过年的时候,天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每天都有一大排人等着量尺寸,把门关上想要专心裁衣服,还会有人来敲门。”毕秀华表示,因为在以前人们只有过年、过节才穿新衣服,但现在可以说是天天在穿新衣服。过去人们到了年底才会拿钱消费、只有衣服旧了才会想起买新衣服,但现在月月都有工资、看到好看的款式就会来做。
“很多老年人一直是这里的常客,年轻人则变化比较大,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依旧陆陆续续会有人来。”毕秀华介绍,现在的光阳服装店,虽然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熙攘,但二十年的发展也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这些顾客,各个年龄层次都有,年轻人少一些,但还是会有,因为他们更喜欢设计感,也喜欢参与到服装的设计中来。
现在,毕秀华每完成一件作品就会拍一段抖音或者是在朋友圈发一组照片,与其他商户不同的是,她的展示目的并不是让人来购买,而是晒一晒自己的“杰作”。“我从小就喜欢这一行,九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裁缝了。”她笑着表示,希望可以做出自己的风格。 (张颖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