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晚报记者 陈钰洁 张颖)黝黑的皮肤上布满风吹日晒的痕迹,在宽松的打捞服映衬下,殷国忠整个人显得十分精瘦。昨天中午,在无锡市新安太湖蓝藻打捞队,记者见到了上岸渔民殷国忠。继今年1月1日起太湖无锡水域所涉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行常年禁捕后,年内整个太湖也要全面退捕。无锡地区共有2424名渔民和殷国忠一样,需要另谋生计。
“渔船上的日子,总是战战兢兢的”,跟着殷国忠来到太湖边上,只见一块狭窄的木板连接着河岸和渔船,从一方狭小的空间通向广阔平实的土地,这块木板架起的是渔民风雨不定的过去和安稳踏实的未来。
殷国忠还记得,小时候和家人一起挤在一艘八九米长、一米多宽的小木船上的日子,烈日难挡,暴雨无遮,狂风曾把船上的木板掀走。而渔船上的人,大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随着天气发作,伴随一生。
随着社会发展,渔民依靠小型的捕捞工具逐渐无法维持一家子的生活,人到中年的殷国忠也不得不考虑另谋生计,但苦于学识不够,又没有特殊技能,四处碰壁。恰逢新安街道成立太湖蓝藻打捞队,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作为老渔民,殷国忠在渔船上见识过疾风骤雨的大场面,回到岸边从事蓝藻打捞也算驾轻就熟。说起在打捞队的工作,殷国忠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打鱼是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地忙活,老来总算得了个安稳。”
殷国忠在太湖蓝藻打捞队的同事大多是当地渔民转业,念完小学后就上了船,很难在岸上找到工作。比他们年轻的,则更倾向于去工厂上班,随着多年经验积累,上岸后的收入早已超过了捕鱼所得。“叫他们回船上都不会愿意了。”
14岁跟随父辈入行,到今天与这门大半辈子都赖以谋生的手艺告别,殷国忠直言,比起遗憾,更多的是庆幸。他欣慰地告诉记者,他的女儿现在在银行工作,“即便没有退捕政策,也不准备让下一代继续子承父业了。”
截至目前,全市人社部门已完成了2000多名渔民就业状况、参保情况的摸底调查。下阶段,将制定有针对性的转产转业安置方案,根据退捕渔民的就业愿望及服务需求实行专人挂钩、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确保年底前退捕渔民就业安置率和社保覆盖率90%以上。
“未就业退捕渔民人员年纪普遍较大,除捕鱼、轮机等技能外,其他职业技能偏低”,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公共就业服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渔民实际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将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退捕渔民按程序开展定向招聘,筹建专门的护渔队,安排渔民发挥所长,从事长江渔业资源保护工作。
上岸
专人挂钩 精准帮扶
位于太湖沿岸的滨湖区蠡园街道渔港社区有着丰富的渔文化底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是著名的渔业之乡。在经历渔业政策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及生活方式转变之后,这里的许多渔民都已经陆续上岸。
“我们这辈仍在船上靠打鱼为生的,已经寥寥无几”,渔港社区两委委员龚磊是上世纪80年代生人,属于标准的“渔四代”。他介绍,最早的时候,渔港乡3000多人中,渔业捕捞者、农业生产者、渔业养殖者、工业企业工作者各占四分之一。彼时,大量渔民从苏州跟随大型船只而来,他的祖辈也在其中,还有沿太湖和内湖的渔民聚集于此,这些人的后代组成了后来的渔港乡,也就是今天的渔港社区。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地方上开始给渔民划分宅基地,渔民才算结束了漂泊,一只脚踏回岸上,逐渐实现安家落户。龚磊告诉记者,到他那一代,已经不像父辈那样以船为家,只有偶尔上船玩耍的零星记忆。
2003年,无锡实行退渔还林政策,渔港社区积极配合。2008年,考虑到渔业生产作业的特殊性,蠡园街道出台了退捕政策,引导年满60岁的渔民终止捕捞,上岸养老;对于不满60岁的渔民,则以渔船收购、渔民返租的形式,实现渔船的“提档减量”,规范渔业生产,提升作业安全性。300多户渔民中,有150多户完成退捕,成为无锡最早的一批集中退捕渔民。
龚磊介绍,去年底,街道对无证捕捞船只进行了集中整治,查处了100多条无证渔船,今年初,又有19户渔民自愿退捕。截至目前,整个社区还有35户拥有捕捞证的渔民,9月30日全面禁捕之后,将把捕捞证全部收回。同时,对最后这批渔民进行建档立卡,就业帮扶。
9月2日中午,记者在渔港社区见到了79岁的上岸渔民夏金大。虽然早已满头白发,但从17岁就开始了捕鱼的他,说起船上生活依旧头头是道。
1976年,夏金大上岸工作,他是大队里较早上岸的一批渔民,半年后,他将妻子和3个孩子也接到了岸上。“再也不用担心大风大雨了,每天只要认认真真工作就行”,对于岸上的生活,夏金大最大的感受是安稳,上岸后,他将3个孩子送进学校读书,再也没有回到湖上。如今,早已退休的夏金大,每天或是和老友小聚闲聊,或是参加社区活动,老年生活过得很是畅意舒心。
传承
“渔民故事”延续渔文化
随着《关于全面推进我市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的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渔民们或将完全离开渔船,而传统的捕捞技艺、渔网编织、渔歌渔谣等渔文化也可能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对此,有着悠久捕鱼历史的渔港社区也在不断探索渔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之路。
记者看到,在渔港社区公众号内,已经发布了巧手“织渔网”文化共传承、老少共乐绘画活动、红色志愿服务等多项活动的反馈。照片中,老渔民们喜上眉梢,与青春洋溢的少年共享天伦之乐。渔港社区副主任万是佳介绍,为了满足老渔民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并延续本地传统渔文化,社区今年7月份开始,联合江南大学法学院师生组织设立了“薪火相传”渔港老年渔民精神养老服务项目。
“老渔民们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渔船上,大多不识字,甚至没握过笔,精神生活比较匮乏”,万是佳告诉记者,以往有活动喊老渔民们参加,不少人会含蓄地拒绝,但如今,已经有60多位老渔民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的队伍。同时,渔港社区还组织了一支由渔民后代组成的爱心车队,专门为社区里需要服务的三无老人、低保老人,出行不便的老人等提供志愿服务。
“渔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传承性的农业文化,承载的不仅是渔民独特的生活习俗,更是富有生命力的精神财富”,万是佳表示,在禁渔退捕的将来,渔港社区也将努力做好渔民的帮扶服务,同时借渔民之力讲好“渔民故事”,将传统渔文化“种”入百姓“心田”。
(陈钰洁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