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围棋课,周三少儿编程课,周五拳击课,周六马术课,周日思维培训课……这是吉林长春一个7岁孩子的兴趣班课程表。课程不仅排得满,内容也与大众认知的钢琴、小提琴、舞蹈等相差很大。记者在吉林、湖南等地采访发现,现如今部分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不以孩子的意愿优先,而是专挑冷门、昂贵的课程。这样“攀比型”兴趣培养,亟待回归理性。
记者采访时发现,一些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不以孩子兴趣为参考,而是认为越贵、越冷门的兴趣班,越“高大上”。在体育、棋类兴趣班中,存在一条越来越明显的“鄙视链”。“足球、篮球、游泳、跆拳道都司空见惯了,现在受家长追捧的是棒球、橄榄球、击剑、冰球、高尔夫、马术”。
长沙市民陈女士为8岁儿子报了马术课,一节课600元,但这只是课时费,后续买马术装备、到各地参加比赛的费用更高。尽管家境不错,高昂的费用让陈女士不得不缩减其他开支,但她依旧坚持让孩子学习。
兴趣班“鄙视链”受追捧之下,家长的“焦虑”心理呼之欲出。一位家长认为,面对激烈竞争,孩子选择兴趣班实际上就是选择竞赛“赛道”,参赛选手基数、难度、获奖率等参数尤为重要,因此“曲高和寡”的项目备受追捧。
据了解,很多家长挑选“高大上”的兴趣班的另一个原因,是看中其背后聚焦了财富、资源的“社交圈”。“如果孩子学的是马术、高尔夫,他的兴趣班同学身后是能支付起高昂学费的家庭,交这样的朋友,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好处。尽管我家孩子才5岁,但事事都要为他想到前面……”长春一位家长在朋友圈上说。
“孩子的兴趣班仿佛成了父母眼界、能力的体现,如果孩子学跳舞、画画,感觉都拿不出手。”很多家长称自己陷入“角逐”中,深受其累。
“兴趣班‘鄙视链’深藏很多认知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冷门科目容易学成,其实结果恰恰相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一位教师透露,“一些科目在国外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国内师资少、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不仅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以后实用场景也有限。即使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去学习,也不见得效果好,只是图个‘噱头’而已。”(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