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时间里,我已对这里有了深厚感情!”谈及14个月的对口帮扶工作,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杨莹说道:“民和县是我的第二个‘家’,而民和县人民是我对这个‘家’里的永远牵挂”。
在无锡市帮扶海东市的团队里,杨莹是一名平凡、执着且受人敬重的影像医学专家,他从2129公里,海拔仅为5米的江苏无锡两次请愿到海拔1800米的海东市开展医疗帮扶工作,组建民和县中医院核磁共振室及远程会诊中心,帮助民和县人民医院筹建成立区域影像中心,提升当地医疗机构影像诊断技术。这是杨莹同志对民和医院影像技术无私奉献的真诚举措,也是对民和40万群众阻断“病根”变“穷根”的大力支持。
一腔热血赴“西口”
2018年10月,无锡市政府组建赴海东市帮扶团队,杨莹作为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影像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和管理者,积极请“战”,报名参加帮扶团队,得到组织上的批准。而此时正值民和县中医院核磁共振室组建阶段,离正式开机运行仅剩27天,杨莹的到来正是“雪中送炭”,设备检测、开机准备、人员培训、规章和规范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他来完成,到院第一副担子重重的压在了他的肩上,报到日即工作日,当民和县中医院领导说起他的吃住行时,他说:“吃饱就行、能住就行、我自己能行,”唯一的要求就是给他一个好的工作支持环境。了解核磁共振室业务现状后,他就立即进入角色,从掌握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新设备性能、安装后调试等第一手资料入手,为开机仪式做准备,承担起设备验收组组长之责,加班加点检测设备运行的每一项数据,利用公休日为科室编制了《磁共振管理制度》、《核磁共振增强扫描操作流程》等十多个制度和流程,保障了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良性起步。
机器成功运作仅是开始,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才是关键。人才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杨莹深谙其中道理,他利用每次阅片和审报告这极好的教学机会,采取提问、解答、辩论和典型资料分析多形式现场培训,使科内医务人员专技水平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然而随着回程时间的临近,他的“心病”也越来越重,刚刚组建的团队在技术上还是让他放心不下,经过反复思考,杨莹决定请求无锡“老家”九院再次支援,派出了又一名影像中心技术骨干唐文医生到民和县中医院继续开展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帮扶一个月。“远水”总是解不了“近渴”,回到家乡的杨莹一刻未停止思考,他大胆地提出了无锡九院-民和县中医院两院之间开通核磁共振影像传输专线,对涉及疑难病症和骨关节、脊柱的所有核磁影像资料通过远程视频,他在千里之外进行诊断并出具报告,真正发挥了远程的“千里眼”作用,半年多时间内远程审核达768人次,从而保障了民和县中医院核磁影像诊断质量,让广大患者在家门口的二级医院享受到了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为民和县广大群众脱贫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条光纤连“心口”
“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曲《鸿雁》中的这两句歌词正是杨莹主任的象征。2019年7月,无锡市帮扶海东市新一轮工作开始,他又一次积极申请再赴千里之遥的第二个“家”完成一名共产党员未了的帮扶心愿。
这次组织给了他一个更艰巨的任务,到民和县人民医院工作,配合筹建成立民和县区域影像中心。没有资金,软件、硬件设备紧缺,这就是从零开始。压力即是动力,杨莹理清思路,进行前期多方筹资,在民和县委常委张跃建、民和县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初步解决了资金问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筹建出高大上的医学影像中心?杨莹决定寻求无锡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助力,当委员会了解到此项目能够为东西部扶贫提供帮助,当即表示愿意竭尽所能给予技术支持。为了让影像中心的区域辐射面更广,杨莹主任通过半年时间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走访十几个社区,了解当地居民看病难的实际困难,通过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的模式,前期与县域内四家县级医院、五所乡镇卫生院及一所私立医院联网,开展高质量的远程影像诊断工作,平衡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2020年8月,无锡市滨湖区委副书记、区长陈锡伦一行专程赴民和考察交流,参加滨湖-民和共建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捐赠仪式暨揭牌仪式。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得到领导高度认可,它的成立使“精准医疗,影像先行”落到实处,同时让民和县域的老百姓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内体验到更专业、更精准、更高水平的影像诊疗服务。作为青海省第一家县级区域影像中心,今后,该中心还将推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惠民服务,病人可通过移动端(公众号、APP、微信、短信链接)等多种方式调阅自己的检查报告及影像资料,使民和县群众享受快捷高效医疗服务。
一片诚心把“关口”
在民和这片热土,留下了这位东西部扶贫医务工作者太多的情感。还记得初到民和,这位来自江南水乡的儒雅之士已感不适,由于缺氧导致睡眠质量差,每天只能睡着2-3个小时,整个人经常昏沉沉的。10月过后天气转凉,由于气候干燥每天流鼻血。“曾经也有动摇的时候,然而当我看到民和人民的热情时,顿时认定无论多困难,也要留下来的重担已然压在自己身上。”杨莹坚定地说道。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要提高当地医学影像学整体水平,紧靠一己之力还不够。在海东市卫生健康委,民和县卫生健康局、民和县人民医院大力支持下,杨莹邀请到江苏省无锡市医学会放射、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姜建威主任等一行6位专家,在县人民医院召开首届东西协作医学影像交流论坛,来自海东市及各县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影像科主任和科室骨干共计200余人参会。大会为海东全市放射界同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共同分享医学影像界相关领域的新成果,加快促进当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成为海东市史无前例的学术盛宴。
杨莹不仅为民和的医学影像事业作出贡献,同时还担任滨湖区支援民和县专技人才领队组长,他是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大暖男。大库土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往西12公里处,是县内为数不多的位于山顶上的村落,村民们平日里看病十分困难。杨莹组长了解情况后,带领支援民和县医疗专技人才,放弃周末休息,赴大库土村开展义诊活动。他和队员们先后走访了10余户人家,带上自费买的日用品资助乡亲,为他们听诊心肺、测量血压、血糖等,受到村民的热情欢迎和接待。像这种义诊走访,对于杨莹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他始终认为只有走近百姓,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民和这片热土杨莹挥洒着铮铮铁骨时,又有谁能知道,他也有着隐忍和无奈。2019年年底,无锡家中来电,84岁高龄的老丈人因脾破裂入院,生命垂危两次进入ICU抢救,县领导催促其赶快回家看看,到达无锡才两天,因民和县医院有急事,他又二话不说立即赶回,虽然对老丈人的病情放心不下,但民和更多的百姓需要他,选择回民和他不后悔。
快到知命之年的杨莹,两次赴民和开展帮扶工作,这既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自己的名利追求,而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激励着他去践行、去担当,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二赴民和不图啥,只求能够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为民和的医疗事业作点贡献,只望民和的广大人民群众早日脱贫,不因病返贫”,短短两句平常的语言,不是那么豪壮,但从中包含着一名江南水乡汉子的执着追求和对民和这块河湟大地的深情厚意。(昀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