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值并不高的一沓沓邮票纪念册、一套套崭新的现行人民币塑封成册,售价都是上千元。夏炎一点点从母亲家中各个角落搜罗出可以装满数个收纳盒的“收藏品”,无力感袭来。
北京音乐人夏炎在微博上公开求助,讲述67岁的母亲被专盯老年人的销售组织掏空家底的经历,微博中提到“这些日子,我和家人发现,我妈的毕生积蓄大概五六十万元都已经被专门针对老年人诈骗的骗子骗走。我妈的卡里现在只剩一百多块钱……”
一时间夏炎的微博被转发了2万次,评论也迅速攀升到几千条,此外他还在那几天里陆续收到几百条私信,其中大多数是有类似经历的受害者。
几个大口袋证据
在夏炎带着母亲去派出所报案时,一位辅警上前和母亲寒暄:“您还记得我吗?我在那个大厦楼下拦过您上楼买收藏品。”当时证据还不充分,这家所谓收藏品公司也还在正常运营。为了防止更多老年人入套,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只能在楼底下守着劝退上楼的老人。显然夏炎的母亲没被劝下。
家里人后来从母亲身边仅剩的几张卡拉出银行流水,推测出她可能去了4家公司买收藏品。最离谱的一处,夏炎从母亲卡上的资金流水发现,在2018年、2019年两年间母亲给这家叫作“鼎藏轩”的公司数次打款共20多万元,其中还不包括她从银行柜面上直接取走的20万元。
这家北京鼎藏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属于恩济庄派出所的辖区,一家人去报案时,18个犯罪嫌疑人已经被依法拘留,案件正在审理调查之中。那里的民警透露这一案受骗最严重的老人被骗走了200多万元,中招的老人中不乏一些高知。
北京海淀公安在7月29日公开发布这个专盯老年人的18人诈骗团伙落网的消息。这家公司对外主打收藏品交易,准备了大量玉石、字画、人民币纪念册、邮票等收藏品,业务员电话联系并忽悠老年人前来公司购买收藏品,价格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故意虚构和夸大公司内收藏品价值,谎称短时间内可以升值,随后公司可以回购或帮忙代卖,但并没有履行承诺,转而找借口要求老年人继续购买收藏品。
据办案民警了解,公司内部分工明确,业务、人事、库管、财务均有专人负责。诈骗对象专门针对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大的八十多岁。
除了这个案件以外,夏炎母亲购买过收藏品的另外3个公司分布于崇文门派出所和朝阳门外大街派出所辖区。几经周折,这两个派出所受理了夏炎的报警,但是是否立案需要等待进一步通知。
“现在我每次去派出所,都必须拿好几个大口袋把所有证据都装上,我妈实在买得太多了,我也分不清哪些是从同一个公司买的……”说到此,夏炎长叹了口气。
经崇文门派出所民警协商,其中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勉强归还了夏炎母亲2.2万元现金。但是就在派出所协商过程中,这位负责人神色轻松,他在民警面前依旧谎报商品价格,起先甚至都不承认这些商品是从他家买的。
现在家里人问起收藏品的事情,母亲大部分时候都对这些上门推销的人大加肯定,认为这是他们的正当工作。她时而又忽然意识清醒,发现自己家底被掏空后号啕大哭。
他们不是爱占小便宜
和母亲受骗这个真相一起浮出水面的,还有母亲的病,患上了中度的阿尔兹海默症。夏炎也曾想过是否可以通过证明母亲已经患病,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追讨款项时也更加容易操作些。但是警方和他咨询的律师都告知,因为母亲的病是近几个月才查出的,无法证明母亲是在购买收藏品之前就已经患病了。
现在夏炎把母亲送到了父亲家中,由父亲每日陪护。夏炎暂时替母亲收走了房产证和银行卡,以免她再被这些团伙盯上,蒙受损失。但是对受害者一方的网络暴力并未休止。有人在夏炎微博里留言抨击子女缺位,没有看好老人,也有人指责老人“爱占小便宜才会上当”。
这些话夏炎觉得刺耳。在有这件事之前,夏炎知道做了一辈子财务的母亲是极度节省、克制的人。她冲马桶的水都必须是洗漱水,他给母亲买的新衣服,她舍不得穿。每次回家,他看到母亲依旧在穿他上初中时穿的旧衣服。但是母亲从来不贪小,也没有因为促销或者打折而盲目消费。
夏炎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和母亲长大。现在他虽和母亲分开居住,但相隔只有10分钟车程,他也时常回家探望母亲。但仔细回想后,他发现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出现很深的隔阂,是在四五年前她开始接触这些收藏品。在发现母亲在买这些开价离谱的集邮册、钱币册和字画后,夏炎第一时间提示她这些是骗局,不要入套。
母亲不买账,一句话把夏炎顶了回去:“这是我的钱,不要你管。”听到这句话,夏炎感觉丧气,也不再劝了。
“毕竟我是一个经济独立的成年人了,也不想让母亲觉得我还觊觎着她的存款。”事后回想,夏炎意识到,这是母亲背后那些别有用意的销售人员和自己打心理战的开端。
此后在购买收藏品这件事上,母亲和夏炎形成了长期对峙。母亲知道儿子的反对,每次被人拉去消费时,总是遮遮掩掩。回家就把这些重金买来的东西放在隐蔽的地方。
有时夏炎突然回到母亲家中,发现厨房里多了一袋小米或者是一瓶食用油,他起疑问母亲,得到的总是含糊其词的回答“这是参加老年活动送的。”
夏炎越是发现母亲遮掩的行迹,越是不愿意回家探望。母子俩常常陷入互不联系的僵局,打听彼此的情况常常要依靠小姨传话。但是夏炎此前也仅仅以为母亲“最多也就是买了三四万的产品”,从未料想过后果会如此严重。
夏炎在和受害人上百场的私信聊天中发现了规律,子女和老人在事发前关系疏离,这和这些团伙的话术有关。比如他们怂恿老人将子女阻拦自己买所谓收藏品理解为“不孝顺”,并不断向老人灌输“我的钱我自己知道怎么花”。
一位曾经在暑期打工时误入一个专盯老年人钱包的圈钱公司的网友,联系到夏炎后表示愿意公开自己在其中接受的短暂“话术培训”。
在这则公开的爆料中,所谓销售人员被要求不断练习说这样的语句:“你的子女连你想要的东西都不肯给你买,他就是想气死你然后继承遗产。”如果老人在当时表现出犹豫,则会继续激将“你的钱你都做不了主吗?”或者“你的子女要是真的支持你,他们会拦着你吗?”
“最可怕的是这些人已经钻入了你家庭的内部。”有次夏炎和母亲去派出所和卖给母亲收藏品的公司人员协商,一见面对方毫不怯场和夏炎打起了招呼:“夏哥是吧,阿姨和我说过您是做音乐的。”言谈之间,仿佛是母亲的老熟人。
从银行流水中看出,母亲给一家在磁器口的公司打了多笔大额款项,民警带着夏炎和母亲去这家公司,夏炎发现母亲的银行卡都在他们手上,这群人还有可能每月都凭借这张卡划走母亲的退休金。
“这不是因为老人都贪图便宜,而是她们老了,对世界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下降了,年轻的时候她们也对外部世界的风险小心警觉。想想哪天我们也会变老……”现在夏炎想起自己和母亲前两年因为收藏品的事情“入套”后彼此的僵持、冷漠,总会脊背发凉。
骗子这次算是赢了
“钱基本是回不来了,骗子这次算是赢了。”一周多以后,夏炎在一条微博中流露些许放弃之意。就在第一条求助微博中,他还踌躇满志想要追讨回母亲的积蓄,他说:“如果有相关地点和人员类似案情的家属请和我联系,在受害人多、金额大时,会增加立案的概率。”但是直到现在,这些没有被立案的收藏品公司依旧在正常营业,每天依旧会有老年客户被带入一幢幢气派写字楼中的收藏品公司。
夏炎放弃了,他不想让已经患病的母亲再跟着自己去各个部门指认证据:每一次去派出所、银行都需要母亲本人在场。夏炎带着母亲跑了20多趟,他决定在母亲精神垮掉之前先叫停。
夏炎开始意识到不少家庭最终放弃追究到底也是出于对老人健康的考虑,这或许也是这群从老人身上牟利者早就预见到的。
夏炎在维权的一个多月里发现受害人和家属根本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证明家中老人遇到的是诈骗,而非普通的市场交易。
去派出所时,民警告知他如果只是市场交易中商品价格和价值出现很大偏差,就属于经济纠纷的范畴,并不能直接证明这属于诈骗行为。而按照规定,公安机关不能介入经济纠纷。
在派出所时,夏炎义愤填膺称呼这些人为“骗子”,还被一位民警纠正了:目前证据不足,从法律上你没有理由这样称呼别人。
警方曾经建议夏炎带着母亲去找工商部门解决此类经济纠纷,但是此前家中老人遭遇类似事件的朋友却告诉他,这条路也算不上通路:对方很有可能撒谎,不承认当时的买卖事实,又或者是虚报当时成交的商品数量和价格。老人如果在当时购买时没有留下什么凭证,想要追溯又成了僵局。
所谓收藏品,是继保健品之后敛财者搜刮老年人口袋的新幌子。
深圳市公安局一位常年致力于反诈骗科普的民警说:“这一类骗局,往往比保健品骗局更加难拆穿。毕竟保健品在送去专业机构测试成分以后,骗局往往不攻自破。但是所谓收藏品却很难找到权威的价值评估机构。只要老人是自愿购买的,在法律层面这些收藏品同样被认为是一件商品。”他打了个比方:这些公司化运营的团伙,其实和线下鱼龙混杂的古玩交易市场差别不大,大多数消费者发现入套后也只能自认倒霉。
面对这些猖獗的公司化团伙,是否真的无计可施?这位民警解释:“除非是消费者听到或看到了商家对于这些收藏品日后一定会升值的确切承诺,并且将这些话或者宣传文字留存取证,否则的确很难查出这些公司化团伙的破绽。而且即使消费者能留存下销售人员虚假承诺的证据,多数情况下也只会被判定为过度营销,最终也往往是以协商退款告终。如果想要追究这些团伙的刑事责任,还是需要当地警方主动介入取证。”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