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从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获悉,“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刚刚出版,4本书分别聚焦申新三厂经营文化、荣氏企业工人生活、荣德生绅商之道、公益工商中学。荣氏工商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会成立两年多来,致力于挖掘荣氏文化的丰富价值,探寻荣氏企业长盛不衰的特有基因,还要把荣文化上升为“荣学”,把这一文化富矿深度开采下去。
研究会就是要做研究
“荣氏企业文化研究”丛书编委会主任喻国荣做事一丝不苟,他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研究会开展研究的点滴进度。关于这套丛书的特点,他注明了“挖掘本土文化”“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思想价值高”“具有文化传承意义”。而像这样的笔记本,他已用了厚厚一沓。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在筹备成立的过程中,即着手组织起无锡工商文化研究力量,开展关于荣氏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而今,丛书(第一辑)问世,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以实际行动告诉众人:研究会的立足点,就是要做研究。
丛书(第一辑)集结了无锡学术实力派,从不同侧面聚焦荣氏几代创业者的创业历程,试图探讨蕴含其中的活力和智慧。文史专家汤可可领衔的申新三厂经营文化研究和陆阳的荣氏企业工人生活研究,从企业史的角度,剖视荣氏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组织;教育学者钱江撰写的无锡私立荣氏公益工商中学编年事纪,全面呈现荣德生创办职业技术教育之路,真实反映实业家办学的理念和难度。传记容易把“人”写成“神”,江大教授汪春劼对荣德生绅商之道的刻画,从企业经营、家庭生活、社会交游等28个侧面,更多地把荣德生作为一个“人”来写。
新的课题、新的观点
4本书4个课题,在新发现的资料之上诞生了新观点。《依理而行——申新三厂经营文化研究》以这一幸存百年的企业为例,剖析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典型标本。无锡一棉纺织集团(前身为申新三厂)为研究会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汤可可介绍,申新三厂是无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厂,江苏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其凝结着无锡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虽然历经了所有制的变革,但在百年一棉的肌体中,始终流淌着荣氏奋发创业的血液,传承着荣氏创新的基因。正如荣德生回顾自己的创业路所说,他所兴办的事业不过尽己能力、依理而行。“这个‘理’是遵循规律、信守规则,在此前提下积极作为、努力进取”,汤可可解读道。
这4本书里,陆阳的《汽笛声中——荣家企业工人生活研究》最能引起大众共鸣,堪称民国企业工人生活大观。对荣氏的研究多集中于荣氏兄弟及荣氏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对于面广量大的普通工人生活少有涉及。陆阳独辟蹊径,从生活史、社会史的角度出发,对工人的劳动、收支、生活进行了详实记载,生动呈现荣氏企业文化。每天6点前进厂接班,11点多吃午饭,之后继续工作到18点退班离厂,晚上厂里会安排上夜课识字,每月休息三天……附录中,陆阳虚构了小红小兰一双在上海、无锡申新工厂的姐妹,以文学的手法描写了她们的务工生活,以史实为基础,形象展示了民国时期企业工人的生活状态。
荣文化上升为“荣学”
今年是保兴(茂新)面粉厂创办120周年。荣氏企业的创业历程刻录了中国工业曲折而辉煌的发展轨迹。荣氏几代人敢于走前人未走之路,善于把握机遇,勇于迎战市场,适应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在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的同时,荣氏不忘回报社会,修桥铺路、扶贫赈灾、办学兴教、开辟园林,并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和企业文化,由此带动社会风气、社会观念的转变,推动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演进,履行着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这套丛书初步回答了荣文化的精髓,下一步要往‘荣学’的方向努力”,喻国荣说。
出书以外,为让荣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研究会还推出了两部片子,一部是聚焦荣氏企业百年风云的纪录片,已拍摄完成;一部是电视连续剧《荣毅仁的传奇人生》。荣家几代人实业救国、实业强国、实业报国的成功实践是无锡乃至中国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无锡“开采”好荣氏文化这座“富矿”,提炼出中国工商文化中的精髓、内核、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树立标杆、注入活力。 (晚报记者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