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出国留学

海外求学中,我的交友之道

  视觉中国/图

  开学季,又有一批留学新生收拾好行囊出发了。适应当地环境、寻找新朋友是每个留学生的必经之路。处于陌生环境之中,他们常常会寻找适合自己人际交往的“小圈子”,除了认识中国朋友之外,主动拓宽交际圈、认识本地朋友也是不少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文化氛围、适应留学生活的重要方式。关于交友之道,海外学子有许多经验之谈。

  志同道合是“第一准则”

  2016年刚来到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时候,乔梦圆攻读的是电影与认知科学,这个专业里国际学生极少,大多数都是美国本地学生,这给了乔梦圆不少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起初,她试过“硬着头皮”努力结识新同学,互留联系方式、一起上下课。然而,这些勉强“匆匆认识”的朋友之间却并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为了融入’而‘融入’显然并不是个高明的办法。”乔梦圆意识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志同道合都是交友的“第一准则”,不然话不投机,很难成为好友。

  “兴趣是很好的交友起点,留学生活中若想要结识新朋友,就一定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乔梦圆说。“‘融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参与社团等组织,找到有共同爱好或兴趣相仿的同学,这样交往起来才会更舒服。”

  除了兴趣爱好外,课堂交流也是结交朋友的重要方式。乔梦圆与男友布兰顿便是在课上相识,布兰顿出生在加州,两年前上电影课时与乔梦圆分到了一个小组。“组内当时一共有4个人,我们俩的交流最多,很多课都安排在一起上,几乎每天都可以见面。”期末考试的前一天,布兰顿向乔梦圆告白,电影课堂成就了这份跨国浪漫。在布兰顿看来,中国留学生与本国同学交流居多,在进入陌生的留学环境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小集体”,当地学生有时想要融入并不容易,这需要双方都迈出自己的“舒适圈”。

  与美国朋友相处的过程里,乔梦圆注意到了几点细节,例如,初次见面自我介绍时一定要听清楚对方名字,再见面打招呼时最好称呼名字,不要只说“hello”,更不要叫错。再比如,不要担心因语言或文化不同而不好意思开口,如果日常交流中感到哪里不舒服可以立刻提出来,不必一味迁就当地人的聊天习惯。“美国人的相处方式其实比较自由,他们会尊重个人差异,并不会因为对方提出异议或表达看法就‘结下梁子’。交友是双向尊重。”乔梦圆说。

  主动迈出第一步

  陆嘉怡的加拿大留学生涯是从高二开始的,不到半个学期,天性开朗的她便基本适应了留学生活,还认识了不少本地朋友。在她看来,想要融入当地生活,必须主动迈出第一步。

  刚到加拿大之时,陆嘉怡时常会有听不懂老师授课内容的情况,她便向坐在前桌的加拿大女孩爱丽斯求教,得到了爱丽斯非常耐心的讲解。相处中陆嘉怡发现,自己与爱丽斯有许多共同话题,爱丽斯也成了她在加拿大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外留学,课堂是最容易交到朋友的地方,因为许多课都会安排小组作业,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在陆嘉怡看来,组内成员一起完成课题、课下一起讨论,这正是与本地同学交流的好机会,自然而然就会结识不少新朋友,性格开朗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更具优势。

  当地朋友对学校情况更熟悉,他们带着陆嘉怡了解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向她介绍本地习俗与文化。与此同时,陆嘉怡也能施展自身所长,她理科成绩很好,会主动与加拿大同学一起复习、一起交流问题、帮他们释疑解惑。

  在陆嘉怡看来,交朋友并没有什么“妙招”可言。“适当放开些,只要敢开口说话,就能主动制造相互认识的机会,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佛系交友”心态更自在

  留学在外,也并非所有学子都会在当地结识新朋友。交友不可强求,自己内心的轻松、自在很重要。

  张晓虞是美国纽约大学的一名本科生,也是国内一家社交平台上的学生“网红”,她常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留学生活。时不时会有粉丝问起,为何她分享的生活动态里身旁的朋友都是中国人,每次张晓虞都会坦诚回答:“因为在美国,我的朋友都是中国人。”

  她也曾动过认识当地新朋友的心思。到达纽约大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带着刚入校的新生玩“破冰游戏”,还分享了许多对新生颇有帮助的经验,这些经验的中心思想是一条——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交朋友。“到达美国的第一年,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张晓虞说,她尝试过加入很多俱乐部,在餐厅里与本地人聊天,在课上和同学交流,感恩节时接受外国同学邀请到其家中住了一周感受节日文化。但一年下来,兜兜转转,身旁几个最好的朋友还是中国人。

  张晓虞也有过疑惑,为什么身旁别的中国留学生都有许多本地朋友,大家“打成一片”,到自己这里就变得这么困难。“交本地朋友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件任务。”父母也希望她能多与本地同学聊一聊,深入了解美国文化,“大老远跑国外去,还是只结识中国学生?”父母想不通。在经历了一年的巨大压力之后,张晓虞看开了。她说自己是“佛系交友”,心态也变得更轻松,她告诉爸妈,自己真的交不到美国朋友。

  无法融入当地社交圈的原因有很多,对张晓虞来说,兴趣与性格是最重要的方面。“我对于美国当下的流行文化几乎一无所知,很少会追踪当地社交媒体的热点或潮流,这让我与美国同学对话时显得十分吃力。”相较于美国文化,张晓虞对韩国流行文化要感兴趣得多,让她自己也感到意外的是,在美国留学期间她认识了不少韩国朋友,她十分愿意用自己蹩脚的韩语与他们交流对话,韩国朋友也惊讶张晓虞竟然会了解这么多韩国时下流行的单词,非常乐意同她分享他们在韩国的趣事。

  交朋友,归根到底是寻找“心的共鸣”。“除了文化差异,缺少共同经历也会使当地同学很难与我产生共鸣。”张晓虞说,“万事不必强求,现在,我有更多时间用于学习和阅读,深更半夜醒来时也不再觉得空虚、孤单。志同道合者难寻,每个人都有保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