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2月29日起,微博网友@puj1978以一个固定的角度,用几乎每天一条微博的频率记录着地铁3号线太湖花园站的进展,截至目前共发了1500张照片。9月17日,江南晚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不可思议!3号线造了近5年,有个“神秘人”始终在盯梢》,将视线聚焦至这位神秘人物。消息发布后,很多网友都表示想认识一下这位“热心市民”,膜拜“大神”“大牛”。千呼万唤始出来,“神秘人”本尊终于露面了!
寻 找
“神秘人”:
不是故意不搭理大家
经我们报道后,最近“神秘人”@puj1978的微博号又热闹起来,“粉丝”也逐日增加。有网友每天到博主的微博下留言“打卡”,还有“粉丝”在其微博下帮忙转告“你上新闻啦!”更多的网友呼唤“大神”快快现身。
18日早晨,@puj1978照例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太湖花园的照片,这是他“走红”后发出的第一条微博,网友们纷纷留言,但“低调”的博主仍然“不理睬”。临近下班时间,我们微博后台收到了@puj1978的回复:“不好意思,才看见您的消息,所以回信有点晚了……”
按照@puj1978留下的电话号码打过去,我们联系上了“神秘人”本尊。他是一位男子,正如其微博名的首字母“p”,姓潘。接到记者的电话,潘先生用略带歉意的语气解释,自己不是“高冷”,也不是故意不搭理网友,“我的微博每天只记录地铁3号线,其余时间基本不看,也关闭了消息推送提醒,所以你们发给我的消息早就‘沉底’了”。
关于全城网友都在寻找他的消息,潘先生还是从小区业主群里得知。前几天他打开手机,看到有业主在群里转发了一篇《不可思议!3号线造了近5年,有个“神秘人”始终在盯梢》,点进去一看意外发现自己“火”了,这才赶紧打开微博回复。经过一番交流,潘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
揭 晓
27楼阳台拍摄
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我们见到了潘先生,眼前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穿着休闲的40多岁的男子。见到我们,他先是礼貌地问了好,接着乐呵呵地说道:“我不是什么神秘人物,就是个中年大叔。”
@puj1978本名叫潘宇江,1978年出生,是个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对于他的身份,有人猜测是地铁公司内部人员,也有人猜测是媒体人,这些都不对!他在新吴区一家电子制造业企业工作,是一名中层管理人员。
潘宇江在微博上发布的1500张地铁3号线照片,大多都取景自家中阳台。跟随潘宇江,我们来到他的“拍摄地点”,找到了他的“拍摄视角”。站在27楼阳台俯瞰,真是一个绝佳的视野——长江北路和金城高架纵横交错,周边的多友大厦、铭城、虹桥医院、太湖花园尽收眼底,顺着这个视角望去,西南角是太湖花园站11号出入口、东北角是3号出入口、西北角是2号出入口,东南方向还有一个地铁出入口,不过正好被前方的大楼遮挡住,而目视距离最近的2号出入口连同长江北路就是他镜头里的“主角”。
专 访
为什么有两次明显“断更”?
“其实就是个无心之举,也可以说是凑巧,在一个凑巧的时间做了一件凑巧的事”。潘宇江说,最早是在媒体上看到无锡要建地铁3号线,正好从家门口通过,“我想不是谁都能有这个经历,那就记录下来留个纪念。那时女儿也要上幼儿园了,预计等到女儿读完一年级,地铁差不多就造好了,就当一边记录挖地铁,一边记录女儿的成长。”
因为不是特意为之,潘宇江记不清具体是从哪天开始发3号线动态,也不记得自己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布的。“大概是从2015年年底开始,当时长江北路开始围挡施工,两侧修辅道。”从那时起,每天早晨起来,他就会到阳台窗户边看看楼下的“水泥盒子”有什么变化,顺手用手机拍张照片,也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
“我发这些照片不是给别人看,纯粹是记录存档,毕竟是自己一天天看着建设起来的,从无到有的过程。”潘宇江说,头两年自己的微博几乎没什么人关注,去年开始关注和互动的人突然多了起来,但他没有被打扰,仍然专一地记录着家门口地铁站的变化。
围挡、开挖、浇筑、回填、封顶、装修……潘宇江一边翻看5年来的微博,一边回忆着3号线太湖花园站建设的点滴。“虽然这些照片每天看上去没有明显变化,但时不时就会给你惊喜,也给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增加了不少话题。”潘宇江说,2018年8月中旬的一周,他带女儿外出旅游,微博因此“中断更新”,他还记得出发前长江北路下方的车站主体结构正在回填封顶,没想到5天后回来一看,全新的柏油路亮相,连标线都划好了,路面交通也恢复,很是惊喜!
还有一次“断更”是今年2月份至3月上旬,因为疫情期间一直未开工,车站建设无新进度。可以说,除了出差、旅游,他对3号线进展动态记录几乎一天不落。除了自家阳台上的“俯瞰视角”,有时他还遛弯到地铁站几个出入口,透过围栏看看里面的进度,换个“特写视角”记录。
“升级地铁房”,你怎么看?
很多网友留言羡慕潘宇江所在的小区升级地铁房,也关心房价涨了多少,对此,潘宇江淡定地回应:“这个我不太关心,因为房子是我们自己住的,涨不涨价对我来说没影响,但3号线确实将使我们家受益很多。”
从潘宇江家楼下走到太湖花园站,也就200米不到的距离,对他来说,首先是上班更方便了,因为公司门口也有3号线站点,从家里到单位一线通;其次去机场也便捷了,以前出差、旅游去机场坐飞机基本靠打车,今后3号线就可以直达。此外,一家人去市中心、梅园都可以经3号线中转,多了一个出行选择。
在潘宇江看来,地铁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说明城市在成长,在不断壮大,也拉近了城市的距离。”
这些年,无锡这座城市日新月异,高楼拔地而起、街路变得更“高大上”,交通出行便利,这都是城市建设结出的硕果。在捕捉每一个画面的同时,潘宇江用老百姓的视角见证和记录城市的发展。“就像家门口的长江北路,我在记录地铁站建设的同时,也见证它的‘脱胎换骨’,你看,现在柏油路升级换脸,交通变得更加通畅,沿线整齐划一的停车位,美化的公交候车亭……一条老旧道路已变身‘样板路’!”
随着3号线建设进入尾声,潘宇江有个想法:等到地铁通车后,从5年拍摄的1500多张照片中按月选取,制作成一个视频影像资料,“我想等到老的时候回忆起来,应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晚报记者 蔡佳/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