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新闻

这对艺术夫妇别出心裁,办了一场 ——

乡村老宅里的台湾画家画展

  观展者。

  胡喻和黄源勇

  改造过后,大家都喜欢到她家门口来谈天说地。

  土生土长的无锡女子,与一位台湾画家因艺术相恋相爱。他们来到无锡共同办一家画廊,开各种画展。最近,他们将画展开到了自己东港家中——一座空置近四十年的房屋,经过他们的修整,成为一个乡间艺术空间,让人们体验美,接近艺术。

  在老房子里办一场个展,体会别样的观展风格

  9月13日下午,沿着锡虞路一路到达东港镇的亚光村,田边的画展信息显示这里有一场名为“旅途风景”的小型展出,只是地点有些特别——胡喻和黄源勇的家就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尝试把画展放在自己家中。靠近这处三开间的江南民居,花架、花廊都显得与周边的屋舍有些不同。

  这里展出的是一位叫陈世明的台湾画家的画作,一共三十幅。黄源勇介绍,陈世明学画科班出身,但从事了三十年的摄影。在44岁时,陈世明确诊食道癌和甲状腺癌,一度对人生失去希望,甚至替自己安排好了身后事。在家人的鼓励与支持下,他重拾画笔作画,在外出旅行写生中忘记了疾病带来的焦虑。当他的画作第一次参加比赛并拿下一等奖后,他找回自信,成功转行职业画家。

  胡喻说,这三十幅画中,多为陈世明在罹患癌症后在台湾与祖国大陆旅行途中所绘,除了台湾的风景外,大陆的江西、乌镇和无锡的清名桥、南长街都有涉及。受疫情影响,陈世明无法来参加他的个展。

  胡喻表示,这也是她第一次尝试在远离市区的乡村屋舍办展,开幕式当天只发了15份邀请函,但仍有朋友闻讯而来。

  在这个小小的开幕式上,这对夫妇精心准备了茶歇,并为这次画展配置了与之相应的家具。陈世明从台湾发来一段临摹南长街景物的画作视频,优美的音乐和画中的技法,让人屏息凝神。现场还有小型的钢琴演奏,绘画爱好者们分享自己对展出的感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观展知识。

  黄源勇认为,艺术作品旨在表达一种意境或者作者情感,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画展中如何布展应该有其范式可循,不太主张在家中办展。但胡喻觉得,可以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人们往往都用敬仰的眼光去看,这就是所谓的距离,虽说距离可以产生美,但距离也意味着你所欣赏的艺术和自己关系不大,甚至不会和自己相融。她希望在一个真实而有温度的场景内展示艺术作品,让艺术回归到生活,让普通大众能触摸得到,这样艺术才会被更好地推广。这次画展,她把展品放在了自己的家中,意图让艺术回归生活,打破艺术与家庭之间的隔断。

  这里有儿时的记忆,历时五年慢慢打磨老房子

  胡喻说,这座房子是父亲在1980年所建,之后长期空置,几乎没住过人。虽然,这座老房子外表并不惊艳,但这样的房子给人感觉就是那个年代的记忆。对于胡喻而言,这房子就是她童年的时光,那时父母都在城里工作,她有段时间就住在一墙之隔的叔叔家。

  她还记得,房子建在河边,怕坍塌,父亲做了与众不同的石驳岸。石材是父亲从宜兴叫船摇过来,从河底垒起来。当时的河道要养鱼,这样折腾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她父亲干脆承包了三年经营权,每年放入鱼苗,年底给村里人送鱼吃。“这些木窗请了一对父子整整雕了一年”,胡喻说,这里的窗户已有四十年历史,当时都没有用一个钉子,都是拼起来的,好多人让她换掉,她不舍得。

  2016年,胡喻开始着手家中房子的修整。她喜欢种花,把最前面一排老房子拆掉,整出了一个花园。村里人都以为她疯了,房子拆了就无法恢复。现在花园里有各种花,尤其是春天,月季开满园时,随手拍拍就是风景,她哪里都不想去,找各种借口赖在家里。她喜欢种栀子花,淡淡的香味,有时还会分给村里人。秋天去,正是无花果成熟的季节,果实超级甜。到了十月,门口的稻田由绿变黄,上面白鹭翩飞,收割的工人开着机器在田里奔忙,俯仰之间的拍摄皆为大片。

  她家的门口,有棵树,时常有鸟儿飞来,下面放了长椅,村里人都可以来这里坐坐。旁边有两个矮小的木屋,是她心爱的猫咪的家。

  房子的结构基本没变,许多的地方都是胡喻和先生亲手装饰而来。“用自己双手去体验的过程很美妙”,胡喻说,她和先生都晒得黑黑的,直到去年才搬入,房子仍属于半拉子工程,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这次画展的作者陈世明喜欢乡村风光,胡喻一直想找一座老房子开画展与之匹配。找了很多地方,她都没有找到满意的空间。有位朋友提醒她,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她乡下的家。一语点醒了她。当时先生黄源勇很犹豫,家离城区车程要四十多分钟,交通并不方便,会不会有人来。这次,虽然邀请的人比较少,但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里的空间,觉得心境都慢了下来。

  因艺术相爱,期待更多人爱上艺术

  胡喻是无锡人,她原本从事外贸工作,经常要去中国台湾。她喜欢看画展,也结识了许多绘画界的朋友。先生黄源勇原本在台湾一所大学里教书,在一个画友的facebook上见过胡喻的照片,怦然心动,胡喻却并不知道。直到一次去看画展,正好是黄源勇的个展。那次,她去得有点晚,黄源勇顺路把她送回家,两人这才慢慢熟悉起来。“我原本是个不婚主义者,但见到她的刹那改变了”,黄源勇说,爱情来得就这样奇妙。

  胡喻经常台湾、大陆两地跑。父亲去世,母亲身体也大不如前,她回到家乡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动员黄源勇从大学辞职,一起到无锡创业开画廊。“在台湾,开画廊的人社会地位很高,朋友们又都是艺术家”,胡喻说,她想着也能在家乡有所发展。台湾的画展非常多,从小学美术场馆到至土地公庙都有,只要有精力,一天看一百场都没有问题。许多博览会上,看画展的人像赶集一样,人挤人,排着长队,等待进入。展览上的画作都会一售而空,且多为普通老百姓购买,画廊的生存完全没有问题。

  不过,回到无锡的第一场画展,所来之人寥寥无几,去上海看博览会,人也不算多。“画展上卖掉的画,都会画上一个红点点,但上海展会上的红点也不多”,胡喻这才发现,大陆市场刚起步,未来的挑战太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胡喻说,原本和先生说好只做画廊,不授课,现在则会收一点学生。她还经常会从私房钱里“挖一些老本出来”贴补生活。为了支持先生,胡喻跑到上海去学策展,以求更好办展。

  从去年开始,夫妻俩在北仓门的画廊步入正轨,每个月都会有展览。他们还组织了台湾的画家来无锡采风和写生,很受好评。一些无锡的风景画在台湾销售也很好,在台湾博览会上会被秒光。今年受疫情影响,他们仍坚持在网上办“云画展”。

  每周四,胡喻和黄源勇都会在锡城寻觅写生的最佳视角,太湖边、贡湖湾、南下塘、荡口古镇和不知名的乡野。一去就是一整天,胡喻说,她是向导,黄源勇跟着她,常常一画就是一天,经常不吃中饭。她希望能有更多专业画家来办的画廊,并能够以公益和半公益的形式,举办讲座、论坛和大众分享艺术。陈世明的画展将持续一个月。胡喻说,每个周末,她还会在老房子里举办讲座,和大家一起体验插花、创作手工皂和水彩明信片,让人们用更生动的方式来接近艺术。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